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92页
    每日上午语文,下午数学,教程慢吞吞,连个标点符号都没有的《论语》,真的让人接受不了啊!
    就在时间进入六月份,天气炎热了到时候,宫里头有了不好的消息:储秀宫妃赫舍里氏,殁了。
    年前的时候,赫舍里氏就不行了,大概是病的要死了,康熙也没来看一眼,赫舍里氏可能是一时气不过,硬挺了过来,过年之后大家以为没啥事儿了呢,端午节的时候,听说还吃了两个粽子。
    结果天气热了,她大概是熬到头了,晚上去世的,早上宫女去叫起儿,人都硬了。
    德妃一大早就换了衣服去了储秀宫,其他人怎么样十四爷不知道,但是听小瓶子说,储秀宫伺候赫舍里氏的宫人都被罚了,贴身伺候的送去了慎行司,不是贴身伺候的也发配回了内务府,人都死了还不知道,怎么伺候的?
    小十四只是有些感慨,当奴才的不容易,赫舍里氏病病歪歪多久了?谁能想到突然就没了呢?
    等到下午的时候,宫里有了消息,康熙帝晓喻礼部:“原任领侍卫内大臣一等公噶布喇之女何舍里氏,选入宫中,未经册封、倐以疾逝,良用轸恻,今追封为平妃。应行礼仪、尔部察例议奏。”
    康熙不是对赫舍里氏没有感情,而是一直当她妹妹一样看待。
    因为赫舍里氏在康熙十九年十月十五日,那个时候她才十岁,就入宫待年了,享贵人待遇,康熙为了名正言顺,让她从隆宗门入宫,居住在储秀宫。
    可以说,她的一辈子都是在宫里头过的,家对她来说,就是皇宫的储秀宫。
    只是赫舍里氏也有不甘,同样是皇后的妹妹,她即不如钮祜禄氏高贵,也不如佟佳氏受宠,这辈子她都平平淡淡,生了个儿子还死了,对太子的帮助也有限。
    生前从来没有摸过凤印,甚至因为康熙的“看重”,单独为她分配专属的一个内管领。
    虽然礼部尚书王熙撰写的年谱中称赫舍里氏为贵妃,盖因清初后宫的位分名号制度比较混乱、并且不对外公开,一直没有被人承认,她到底是庶妃?皇妃还是贵妃?
    就这么“妾身不明”的一直到死,才有了正式的封号,平妃。
    宫里头的女主子们都在私底下议论这个事儿,但是明面上大家都很为平妃惋惜,虽然皇太子不在宫里头,但是皇太子所在的毓庆宫,也换上了素色,虽然没有披麻戴孝,但是太子爷留在毓庆宫里头的人,不管男女还是太监,都吃了三天的素斋。
    听说太子的庶福晋跟两位格格,都抄写了经文。
    宫里头一时压抑得很,因为平妃是有封号的皇妃了,所以十四他们一群孩子也要给平妃守孝。
    哭灵之后,按照规矩,皇子们百日之内,不能剃头,大了的更不能有夫妻生活,要是在孝期有了孩子,非得被康熙给喷死不可。
    在这上面,康熙特别在意。
    可能是因为哭灵的时候,不舒服了,十一阿哥回去就病了。
    十一阿哥一直病歪歪,但是如今十二岁了,宜妃觉得孩子会长大的,结果……孩子就这么去了。
    虽然知道十一阿哥活不久,可是小十四跟他还是很熟悉的,人突然说没就没了,小十四很难受。
    一群人去了庄宜院,宜妃已经哭晕过去好几次了,九阿哥也板着来,眼睛红红的,十阿哥大概是在安慰他。
    五阿哥也很难受,他是从畅春园里过来的,主持自己亲弟弟的葬礼,这是他同父同母的兄弟。
    其他人且不说,小十三跟小十四一样,哭的直打嗝儿,把德妃跟敏嫔都吓了一跳,倒是宜妃擦着眼泪哄他们俩:“你们十一哥哥去了天上,当菩萨身边的金童去了,不要伤心啊。”
    “宜妃娘娘,小十三跟小十四不是三四岁的小屁孩儿了,我们进学了。”小十四擦着眼泪:“十一哥哥没有了,还有我们在,我们以后也会孝顺您的,您还有五哥跟九哥,不要伤心,不要难过,十一哥哥那么孝顺的性子,不会乐意看到您这样的。”
    说着自己又哭上了:“我还有十一哥哥留给我的玩具,我会留着的……宜妃娘娘不要哭、哭。”
    “宜妃娘娘不哭,不哭。”宜妃一把抱住小十四,哽咽了半天,德妃劝解了半天,她才擦了擦眼泪:“我伤心过了就好了,就像是小十四说的,十一阿哥孝顺,未必乐意看到他额娘这样。”
    五阿哥趁机走过来,跪在地上,抚着宜妃的手:“儿子以后会连十一弟的那份,一起孝顺给您。”
    “额娘,儿子也会孝顺您的。”九阿哥过来,也跪在地上了。
    看到两个儿子,宜妃心里的酸楚可算是好受了一些。
    宫里头死了一个平妃,夭折了一个十一阿哥,感觉连天空都灰暗了不少,同时,尚书房的课业也越来越让人难以忍受,掉书袋子,打算盘子。
    本来这样的日子,小十四自由惯了的,这过得就憋火,偏偏康熙帝还南巡了,六月初平妃殁了,六月中他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去南巡了!
    历史上康熙帝南巡十分频繁,这样的南巡有利于南北团结,但同样的也给地方上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那就是接待皇帝必须要够规格,那么,不够规格怎么办呢?
    当然是要用银子了。
    于是,金山银海,花钱如流水一般,因为现在谁也不知道,万岁爷南巡几次?要知道前朝的时候,皇帝都没去过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