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7页
    曹孙氏已经是七十多的人了。
    当年在公里的时候,她跟皇太后也算是主仆关系,一起照顾康熙长大,见了面,曹孙氏要给皇太后见礼,被皇太后给免了。
    “孙嬷嬷,好久不见了。”皇太后看到孙嬷嬷,神情复杂。
    “是啊,主子娘娘,奴婢都没想过,还能再见您一面!”孙嬷嬷是个满头银白的老妪,打扮的虽然隆重,却看得出来,有些暮气了。
    被两个年轻的姑娘扶着,要说给皇太后见礼,是勉强了一些。
    皇太后不仅免礼了,还赐座了。
    “谢主子娘娘赐座。”老太太离宫多年,但是规矩还在,指着身边的两个女孩儿道:“这是奴婢的两个孙女儿。”
    俩姑娘给皇太后见礼,皇太后赏了一人一柄玉如意。
    皇太后则是指着三个阿哥道:“这是苏麻喇养大的十二阿哥。”
    十二阿哥朝孙嬷嬷笑的爽朗:“孙嬷嬷好!”
    “好,老奴见到了苏麻喇姑姑养大的孩子,无憾啦!”孙嬷嬷跟苏麻喇姑姑也认识,且是老熟人了。
    “这是十三阿哥,敏嫔的儿子。”
    孙嬷嬷也跟十三阿哥打招唿,十三阿哥现在就有了侠义风范,颇有老太太眼缘儿。
    皇太后把十四阿哥拉过来:“这是十四阿哥,德妃的小儿子,要是哀家的开心果儿。”
    “孙嬷嬷好!”十四阿哥嬉皮笑脸的道:“皇玛麽我们都是您的开心果儿。”
    “是,你们都是哀家的开心果儿。”皇太后笑呵呵的道:“孙嬷嬷啊,你还记得德妃吗?”
    “记得,老奴离宫那一年,德主子还是个小主呢,一晃眼啊,儿子就这么大了。”孙嬷嬷跟皇太后回忆了一下她们的过去。
    这么多人入住了曹家的别院,说是曹家的别院,其实就是江宁织造府给康熙建的行宫。
    花钱如流水一般,金山银海的填进去,都不够开销。
    何况,康熙的万寿就要到了!
    圣驾不仅在曹家的别院驻跸,康熙还要在这里过生日,曹家真的如同曹雪芹笔下形容的那样,鲜花着锦,烈火烹油。
    各色准备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
    三月十八日,逢康熙的万寿,士民们祝福的歌谣、颂圣诗等多不胜数,分成了四大册……天地人和,象征着万寿无疆之意。
    更有江南水陆奇珍,流水一般的摆上来。
    江南桃花蟹,江北白米糕。
    但凡是江南的美味佳肴,都搬了上来,康熙吃的怎么样,十四阿哥不知道,但是十四阿哥吃的却很满足,尤其是桃花蟹。
    这东西非江南地道的桃花汛来时裹挟过来的螃蟹不可得。
    且这螃蟹是吃桃花瓣儿的,风味独特!
    而当天晚上,康熙再次吃到了他十四儿子给他准备的寿面,只是这次的寿面取材当地的河鲜,甚至还带了高邮那边的双黄鸭蛋,做成了荷包蛋,用的汤头十分鲜美,康熙依然吃的干干净净。
    吃完了不由得感慨:“这些人进献的东西,都不如这一碗寿面来的真心。”
    十四阿哥笑了:“那些东西是臣子们进献给皇帝的寿礼;这一碗面是儿子献给阿玛的孝顺,怎么能一样呢?”
    康熙唏嘘不已,心情总是沉重的,十四阿哥费尽心思,逗康熙开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倒是康熙反过来安慰他:“皇阿玛没事,不要担心。”
    没事才怪!
    十四阿哥郁闷了,不担心才怪呢:“皇阿玛,你开心吗?”
    “开心。”康熙回答的可正经了。
    “骗人。”十四阿哥回答的也很正经。
    但是这种开心不开心的事情,他们没有多少时间纠结。
    康熙万寿过了,山东德州那边就来了消息,索额图留居月余,皇太子胤礽病愈,一同返回北京。
    没来苏州,没给康熙送寿礼,连一个贺表都没上,人家回京去了!
    第092章 康熙微服私访?
    十四阿哥不懂这里头的弯弯绕,他只知道康熙貌似不太开心,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
    还是四阿哥看他没头苍蝇一般的四处乱蹿,把他扯过来:“你干什么呢?”
    “哥,到底怎么了么?皇阿玛好像很不开心的样子。”十四阿哥挠头了:“发生了什么事情?”
    四阿哥弹了他个脑瓜崩:“皇阿玛是为了太子爷的事情。”
    十四阿哥被四阿哥教育了一顿,才明白这里头的一些内涵。
    康熙帝突然召索额图到德州,表面上是令其探视皇太子,甚至是侍疾,其真实含意并非如此。
    索额图为皇太子生母孝诚仁皇后的叔父,太子与索额图关系很密切。
    后来康熙帝逐渐对太子行事不满,索额图也被牵连在内,偏偏索额图不知道收敛,反而处处显示迫不及待的想让太子登基称帝的意图。
    其次有人告发索额图,康熙帝没有处置。
    要知道,倾陷索额图的人,首先令人注目的是高士奇。
    高士奇家道贫困,但长于诗文书法,被推荐给索额图。
    索额图常以“椒房之亲,且又世贵,侍士大夫向不以礼,况高是其家奴狎友,其召之幕下也,颐指气使,以奴视之”。
    后来高士奇被康熙帝破格提拔,高官显贵,但见索额图时,“犹长跪启事,不令其坐。且家人尚称为高相公,索则直斥其名,有不如意处,则跪之于庭,而丑诋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