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56页
    明、清,专设监察御史,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如巡按御史(清顺治后不设)、巡盐御史、巡漕御史、巡城御史(明代有御史巡行京城之制)、巡漕御史(清有监察御史督察漕运)等等。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之后,又设置左、右都御史各一人,作为都察院长官,本正三品,旋改正二品;其次为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本正四品,旋改正三品;再次为左、右佥都御史各二人,本正五品,旋改正四品;掌纠劾百司,提督各道御史,为皇帝耳目风纪之臣。
    皇帝派往各地的总督、提督、巡抚、经略、总理等大员,皆兼都御史衔,以便行事,但不理都察院事。
    清朝加设左都御史,满汉二人,正二品,看出来没?这权力越大,人数越多,简直成了一股势力。
    相当于是皇帝的耳目,遍地都是!
    而且御史们都是读书人,说好听了是耿直,说不好听了就是属狗的,逮谁咬谁。
    诚亲王有那么一些门人,就是干御史这个活儿的,这活儿好啊,看谁不顺眼就能弹劾谁,管他是皇亲国戚还是九品芝麻官儿呢。
    最主要的是,御史有“免死金牌”啊,御史不以言获罪。
    意思就是御史哪怕是弹劾错了,也不会有罪责加身。
    即使清朝的康干的“文字狱”盛行时期,御史言官即使言论冒犯龙颜,都未必获罪并最终被杀头。
    这是朝廷给予持不同意见者都结社与集会的空间与机会,当然,也变相的助涨了御史们的嚣张气焰。
    所以第二天,康熙心情很好的上朝,就有五六个御史上了奏折,弹劾恂亲王、年羹尧杀戮过重,有损天朝上国的仁慈形象。
    康熙的脸,黑了。
    第255章 战地越冬
    底下的御史大概是离皇帝的位置远了点儿,眼神也不太好使,根本没看到康熙黑了的龙颜。
    一个劲儿在那里侃侃而谈,仿佛不惩罚十四跟年羹尧,就是对不起天下似的。
    另外一个御史更狠,说什么“今日留一线生机,明日或许是一线生机。”
    这不明摆着说他们也有可能去做俘虏吗?
    前线刚开头就打了个大胜仗,他们就在这里唱衰,谁受得了啊?
    别说康熙了,底下也有人受不了,第一个就是四爷,他弟弟好不容易打了一场胜仗,这些人怎么能这么说?
    于是四爷要站出来说话,不过被十三抢了先:“这位御史大人,你到底是大清的人,还是敌军的奸细啊?怎么处处为敌军说话办事呢?”
    “十三贝勒这是什么意思?”那人不高兴了。
    “本贝勒听你这么说,好像我们大清去平叛,是犯了众怒似的,十四跟年羹尧怎么了?不留俘虏就是错的?留下那么多俘虏,你养啊?”十三不高兴的道:“战场之上,形势瞬息万变,别忘了,那些人先是抢了蒙古八旗的补给,十四他们还能剩下多少?能有多少东西养俘虏?再说了,那些俘虏也是人,不是牛羊,弄个圈就能圈住,那是人,会跑会跳,会逃跑的人,什么叫养虎为患?什么叫作茧自缚?你这样的人不会不知道吧?”
    “就是!”九贝勒也站了出来:“刚打了个大胜仗,你们就在这里唱衰,属乌鸦的吗?”
    十爷也站了出来:“御史言官是纠察天下是非的,不是用来搬弄是非的,打仗的事情你们不懂就别瞎吵吵,有本事,你们去前沿阵地打一仗再说啊!”
    属于老实人的十爷,敦郡王,平时是不怎么说话的,但是老实人一旦开口说话,那就直击要害。
    然后是淳亲王七爷,恒亲王五爷,雍亲王四爷。
    一群兄弟们都支持十四,众人这才惊厥,十四爷在兄弟们这里的地位有多高。
    能不高么!
    他们都是多年跟十四爷做生意的人。
    加上十五十六十八他们一群小的,大家发现十四爷这兄弟关系处的挺好啊。
    唯有四家跟十四爷关系不好,废太子、直郡王、诚亲王和廉贝勒四家……。
    而今日跳出来的几个御史,一半是诚亲王的人,一小半是廉贝勒的人,还有俩愣头青。
    “既然御史都这么说了,朕决定采纳敦郡王的提议,去掉你们御史的官职,以一个军中兵卒的身份,去前线效力,如遇到战事,你们要冲锋在前。”康熙也是个狠人。
    你们不是说,十四打仗不留俘虏是错误的吗?朕倒要看看,你们去了,能不能在战场上留下俘虏。
    那几个御史顿时傻眼了。
    他们都是文官,别说上战场了,连军营都没去过。
    让他们直接上战场挥舞着刀子,跟敌人去拼命啊?
    有几个人就不由自主的瞄了一眼诚郡王,诚郡王自己也懵圈呢。
    御史言官不好培养,这个活儿别看不招人待见,但是这个活儿挑人,首先身家清白还不算,还要有名声,名声有点瑕疵的都不要。
    能作为参与大朝会的御史,更得是留在京中的御史,这种京官可不多见。
    多少人熬了一辈子,也没能在京中当个御史,结果一下子,就被康熙给贬了下去不说,还去前线当了大头兵。
    这样拿笔杆子的人,当个大头兵,这不是去送死是干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