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2页
    只是,任何事都涉及到一个成本的问题。
    “子衡有此仁爱忠义之心,我自然是赞成的。只是,朝廷每年的岁入和开支都有一定的定数,便是我将此事据实呈报,只怕朝廷也很难同意拿出大笔的银子来做这件事。
    至于我,子衡也知道,齐王府每年的禄银禄米,加上我个人的俸禄,也不过一万多两银子,就算名下还有一些皇庄、田铺的收入,也并不是很多,王府开支巨大,我也拿不出太多的银钱来做这件事。”
    二皇子声音尽量委婉,既不想打击贾宝玉的积极性,也要让他明白,要想做这件事,首先就是一个银钱的问题。
    照贾宝玉所说,那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每年都要拿出大笔银子来,且不能中途而废。
    贾宝玉沉声道:“臣既然敢作如此想法,自然不会一点思绪也没有。
    养生堂既然收养了大量的孩童,自然就要为他们的将来做谋划。
    臣拟定,养生堂中不论男孩女孩,都交给他们本领和谋生的本事。男孩读书明理,练习武艺;女孩,学会织布和针线。
    然后男孩长到十六岁,便让他们去参军,为国效力。
    至于女孩,臣打算在京城开设布坊和绣坊,等到这些女孩子十二三岁之时,就可以到绣坊和布坊做活,如此赚来的银钱,应该就足够支撑起养生堂的运转了。
    所以,朝廷只需要给予臣一笔用作启动建造养生堂的钱,最多两年时间,臣就有把握自给自足,从此以后便不再需要朝廷担负任何开支。”
    二皇子一愣,在他的脑海中,善事从来就是善事,只出不进。根本没想过,还能用养生堂中的人来赚钱。
    不过听了贾宝玉的话,他又觉得,似乎可行性很高啊。
    如此朝廷只需要支付很少的国库收入,便能获取大量的名声,且,那些人长大之后,还可以为朝廷效力。若是这样,朝廷确实没有拒绝的理由了。
    “那绣坊和布坊之事子衡可有把握?要知道,一旦最后子衡没有做到,造成的后果就得你我二人来承担了,滋事不小,还请子衡慎重考虑。”
    贾宝玉抱拳:“微臣家有一门近亲,正是皇商薛家,家中有很多经营刺绣和布匹的生意,所以,微臣要建立绣坊和布坊,并不会太难。
    况且,微臣一家乃开国功勋,蒙太祖、世宗、太上皇几朝恩赏,坐拥良田十万亩,当此之世,正该为朝廷尽忠竭力。
    臣愿以祖产作保,万一日后力有不逮,最多停收人员,将现有人员安置妥当,却是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还请殿下成全。”
    二皇子闻言,眼神一动。这些开国公府……
    十万亩田地,别说养个一两千人,便是一万人,也尽足矣!
    十万亩田地,就算不是肥沃之地,至少也值五十万两以上。
    “好,既然子衡执意要行此利国利民的义举,我又何有拒绝之理?
    不过子衡可要有心理准备,朝廷最多支付所需十之二三左右的银子,我也填补不了太多,剩下的,可全部都要靠子衡以后自己筹谋了。”
    二皇子还是为贾宝玉着想。
    贾宝玉面上一笑,道:“多谢殿下成全!”
    这个世道,名声和权力才是最重要的东西。钱,只是拿来做事的。
    他的年纪资历摆在那儿,等着朝廷主动给他权利是不大可能的。想要更高的权利和地位,要自己去争取。
    见贾宝玉自信满满,二皇子也不再多言,又笑问几句贾宝玉的计划,然后忽然笑道:“子衡可听说过一句话?”
    贾宝玉抬头。
    “俗话说,孙卖爷田心不疼,子衡今日拿祖产作保,细想想,是否有几分这个意思?”
    二皇子呵呵一笑。
    贾宝玉莞尔。二皇子的打趣已经委婉了,原话是“崽卖爷田心不痛”,实则是句骂人的话。
    世人都认为,祖产不可变卖,否则就是不孝。
    但是这个道理嘛,在贾宝玉这里是行不通的。
    第251章 昨儿为什么不提?
    皇帝恩赏的事,皇帝不在意,连贾宝玉自己也不太在意。
    轻车都尉是勋官,只是一个名誉,没有任何实际权利。
    但是在贾母、王夫人眼中,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吾儿(孙)又升官了!
    她们都是命妇,知道他们这等人家,官、爵就是立身之本。
    而且,朝廷的官职,只要到了三品,之后每升一个台阶都会很困难。
    那些朝廷大员,哪个不是熬个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才能挪一步的?
    看看贾政吧,二十多年了,从主事升到了员外郎,就平移了两个小台阶,一个大台阶。
    另有一点,王夫人对此有额外的看法。
    她本来只有一个五品的诰命,那是随贾政得来的。后来女儿封了一品皇妃,她也得益,宗人府次年就把她的品级升了一等,现在是四品诰命。
    便是如此,她还是贾家宁荣两府四个诰命夫人中最低的……
    但是她的实际地位,却是仅次于贾母,这是她心里的一根刺。
    所以,若是能提升诰命等级,是她梦寐以求的事。
    贾政眼看指望不上了,女儿再好到底已经是皇家的人。
    就只有儿子。
    只要贾宝玉将来能做大官,就能给她请封更高的诰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