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惯孩子,难道老三两口子不惯孩子吗?吃的喝的穿的,哪样比部队孩子差了?可人家该干的从来没少干,衣服自己洗,碗筷轮流洗,地轮流扫,从来不让大人操心。就是学习也是名列前茅。
最主要的是,这么多孩子,从来不吵嘴,不打架,这就很难得。
难道老三家几个孩子就比别人家孩子聪明懂事吗?
不见得。
关键父母会教育孩子。
老大老二家几个孩子,小时候什么活不让做,长大了他们还愿意干吗?反正他们不做,也有人做,为什么还要做呢?
胜捷和胜音四五岁的时候,就帮家里扫地,给鸡捉虫,打小习惯了帮家里做事,长大了自然不用长辈说,眼里能看到事,知道体贴人,就能伸手帮忙。
下午,村里人知道沈慎行回来了,很多人都过来瞧热闹,郑锦华看到有孩子过来,就拿了糖分给他们。这趟回来,她带了不少糖,来沈家时,也拿了几包糖。
沈爷爷拄着拐杖,沈红梅扶着他晃晃悠悠的过来了,看到几个孩子长得那么好,连说几个好字。
沈慎行喊了声爷爷,就没话说了,不管爷爷现在看着多么慈祥,他都忘不了小时候他拿着鞭子鞭打自己的情形。他不恨他,只是亲近不起来。
沈红梅扶着爷爷坐在椅子上,看向郑锦华问道:“三堂嫂,听说你考上大学了?”
郑锦华点点头:“录取通知时已经收到了。”
沈红梅满脸羡慕:“我也去参加高考了,没考上,你能教教我怎么才能考上吗?”
郑锦华笑了道:“我高中没读完,都是靠家里弟弟妹妹教的。”
沈红梅抿抿嘴,总不能让三堂嫂弟弟妹妹教她,她还没那个脸。
沈爷爷就在旁边叹了口气,大儿子二儿子两家人到底还是生分了,孙子辈的基本上都不来往了,更何况曾孙子辈的。等他百年之后,两家更不会来往了。
这都怨他,让两家人有了怨气。
坐了会儿,三胞胎闹着要回去,他们和妈妈一样都要睡午觉。
才过了一晌午就要走,沈壮实舍不得孙子孙女。
胜捷说:“我舅舅家有自行车,我明儿吃了早饭,骑自行车过来玩,你们给我准备些好吃的。”
沈壮实和张淑萍这才笑了,连着哎了几声。
一大群人走出来送他们出门。
有些好事的人,看到就问张淑萍:“你儿子儿媳妇不住家里啊?”
张淑萍不冷不热的回道:“家里床没有,棉被没有,怎么住?哪里方便就住哪里呗。”
那人就不说话了。
过了两天,大姐郑大丫和二姐郑梅子听说他们回来了,领着孩子过来了。
郑大丫三十六岁,十七岁就结婚了,生了三个孩子,大闺女十九岁,已经说了婆家,婚事定在年前。她中间流过两次产,下面两个孩子年龄小些,都还在读书。
郑梅子也三个孩子,她比郑大丫小两岁,三个孩子也都十几岁了,今儿都来了。
他们姊妹七个,只有锦桔没回来了,二十多口子人。需要准备三桌饭菜,沈慎行和郑锦明去买的菜,蔬菜家里有,他们买了很多猪肉排骨、还没了几斤牛肉、几斤羊肉、几条鱼,回来后,莫文秀也没说,招呼几个闺女帮忙做饭。
郑锦华看大姐二姐都去帮忙了,也跟着进了厨房。
大姐看看她身上的浅色尼外套,推推她:“你别帮忙了,把衣服弄脏了。”
郑锦华嘿嘿一声:“我没想帮忙,我就进来看看。你们只管做,我只管吃。”
郑大丫瞥她一眼:“你这懒得。”
莫文秀在切肉:“她可不是懒,她连锦蓝都不如,一到冬天不上班的话,她都能睡到晌午去,早饭都是慎行给她端到房间吃的,也幸好是我跟她住一起,要是跟她老婆婆住一起,你看看生不生气。”
正在烧火的郑大丫闺女周妙好奇的看着四姨。
郑锦华脸一红,说道:“娘,周妙和吴丹都在这里呢,给我留点面子。”
郑梅子把米饭煮在锅里,看向四妹,说道:“有啥不好意思的,锦华那不是懒,那是她有福气,人家就是想偷懒,还没那福气呢,你那婆婆不好归不好,她不胡搅蛮缠,你不搭理她,她也不搭理你,这样多省事啊,各过各的就好了。你要遇到那胡搅蛮缠的婆婆,跟你歪缠,能把你气出病来了。”
郑锦华说道:“气不了。一般都我气别人。”
郑大丫说道:“你是没遇到那难缠的婆婆,坐地上哭天喊地说你不孝顺,你还能怎么办?”
郑锦华笑着道:“不孝?怎么不孝?没给你吃还是没给你穿呢?总要说个一二三四出来,说不出来,那就没理,再撒泼哭喊也没用,这世上总是有说理的地方的。”
关键看你狠不狠得下心了。
周妙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她看向郑锦华,问道:“四姨,你不怕别人说你不孝吗?”
郑锦华看向她,笑着道:“不怕,只要咱问心无愧,管别人怎么说去。天天在意别人的想法,这日子还过不过了?你也是,你马上要结婚了,到了婆家,婆婆好相处,你就对她好些。婆婆挑你理找你茬,你也不要忍着。她头一回说你,你就大着胆子顶回去,让她知道你不是好惹的。咱在娘家被疼了十几年,没道理到了婆家,受婆家人气,凭啥啊?就凭你是长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