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6页
    宁知中:?!
    脑袋里的灯泡好像一下被触动了开关亮起,他双眼一黑,感觉到了自己的失策。
    妹妹说得对,他这要是考了第二,那不就证明他说的学习方法不对吗?
    可是他把他们用的学习方法都分享给了大家了……那大家也这么干的话,他不就一下被超过了?
    所以他得更努力才行!
    一个个的想法在脑海中飘过的,宁知中的思维陡然和不少后世学霸串联,让他捕捉到了四个关键字,那叫做“偷偷学习”。
    对,他要偷跑!只要偷跑得够多,他永远都不会输。
    刚刚心里还在反复纠结的宁知星现在豁然开朗。
    这就是痛苦转移的力量吗?怪不得要有幸灾乐祸这个词,还真别说,有时候快乐真能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咳咳,这可不是欺负哥哥,只是稍微对哥哥表达一下自己的爱意。
    今天的这个会除了对期中考总结分析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对明天就要来到的秋收假做一个重点的强调。
    之所以强调,是因为每年秋收假期,都是农村干活的高峰期,像是那些年纪大些的学生,基本都要帮着家人下地干活,而那些年纪稍小一些的,则大多处于放养状态,每年村里都会闹出这段时间孩子缺少家长看管出事的新闻。
    王校长没有别的办法,那自然是得强调再强调,顺便要大家收住心,可不敢因为放假就把学习抛在脑后。
    不过往年那是没办法,只能全靠自觉,今年王校长和叶副校便得到了管教孩子们的神器。
    他们将宁知星交给他们的考卷汇总整理,为每个年级都出了这么几套“假期快乐”题,等等回教室,就要学生们自己把题目抄到本子里面。
    当然,这些现在就还不说,等待会老师们把孩子带回教室的时候就会开始通知,看着一说放假就满脸兴奋的孩子们的脸,王校长可不承认这是自己的恶趣味。
    他这充其量,也就是想让孩子们多开心一会。
    一听到这三个字,宁知星的表情便有了几分的严肃,说起秋收,原著里可有一段剧情和这有关……
    不过正好放秋收假,倒是不用那么弯弯绕了。
    宁知星牌跟屁虫,出动!
    一到放学的时间,宁振涛便出现在了学校的门口。
    只是看似“轻便”的自行车,现在却给了一种冬日穿着臃肿外套的感觉。
    只见自行车后面放着木质座椅——这是老设计了,前面加改了个大筐子,现在里面装着满满的东西,左右两边扶手上也各自挂了编织的袋状箩筐,隐约能瞧见里面的东西。
    原先只需要把车一停,人就是在旁边一蹲发呆都没事,现在倒是非得握着车把不行了。
    宁振涛黑着脸,暗暗在心里骂了两句二哥。
    这些东西可不是他的,全都是二哥的。
    说来自打那天婚宴之后,二哥的名气,便在周边乃至于其他村渐渐传开了,尤其是这之后连着又承接了两场婚宴,一场是寡妇和鳏夫;另一场则是村里的一个离异带孩子的大娘外嫁。
    这三场婚事姓氏各异,那都有不同的讲究,而且知道门道的人都清楚,后两场是如何的难办。
    寡妇和鳏夫,那就涉及到了两人先前各自配偶的财产,若是还有个孩子的,那就更是难上一层。
    离异带娃那更不用说,现在少有闹到不可开交非得分开的,这离异多少围绕着风言风语,有时候运气倒霉,那还会遇到先头那个纠缠不清。
    而这两者中还大概率都存在“孩子”这个难关,之前就有新人好不容易谈成,孩子委屈不肯答应的、或是被瞒到婚宴,这才知道,气得就要闹事。
    宁振强可不推崇什么藏着掖着,只是逐个击破。
    该警告的警告、该维护的维护,把利益要害摊开来说,帮着出谋划策,若是不成也绝不强求,甚至兼职干起了心灵辅导的活。
    众人听着都觉得胆战心惊的坑,他一个都没踩上,所有的难关,都在他的四两拨千斤中轻易化解。
    量变引起质变,宁振强总算是彻底打出了名声,也贴上了“靠谱”的标签,这便也连带着整个宁家都忙碌了起来。
    先说宁振伟,他是最忙的一个,他在宁知星的启发下,新主意一个接一个往外蹦,还让宁振强帮着买回去了不少新工具——这是身为长兄的他,难得的提出的自己的愿望,这些工具也使得他的不少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想法有了实现的空间。
    就说这两天,他还摸索研究出了推拉门的做法,这推拉门和储物柜、衣柜一结合,一设计出来,就有不少人看上了。
    这两天他还在琢磨和宁奶奶商量,腾出半间仓库用作展示,他已经做了一部分微型的家具模型,放在那能够比看图更直观地看出款式。
    村里好些人看得眼馋,都在观望着等秋收发钱□□想来和宁振伟定一两个大件,不过目前单单宁振强接的那些业务,都已经足够多了,可想而知接下来没准都要排队。
    宁奶奶和吴凤英的受欢迎程度不断攀升,周边几个村都有人主动上门,把家里手头的适龄男孩、女孩带来给两人掌上一眼,甚至还带着礼物。
    其实这也是赶巧,一是明年的属相吉利,按老人们的说法,就是今年和明年结婚最合适,婚姻会美满;二是每年秋收后杀猪,粮食清点后兑工分发公粮,这眼看大家手头都要宽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