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林打断邓氏语无伦次的话,道:“以后的日子会更好。你好好在家里看孩子,孩子都在长身体,你把饭菜弄好些。”
邓氏回嘴道:“买地一下子要花出去八两银子,你还叫我把饭菜弄好些,我拿什么弄?”
“不是还有银子吗?”
“大林,我们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呢。我们一家六口,不能总租着别人的房子住。”
李大林可是知道包子作坊的买卖有多么红火,这还没到冬天呢,听王志、李二林说冬天、腊月的买卖特别好,便很是自信的道:“我们先买地,再买房子,这两年都会有的。你就等着吧。”
这下邓氏不反驳了,而是哈哈大笑。她去年还在小泉村跟公公、婆婆、小叔子生大气呢。
继李青青买地之后,王老头夫妻买了十亩地,李大林、李二林各买了二亩地。
这时,冯远在红石村村口的空地盖房子了,还是砖房。
“冯屠夫竟是有钱盖砖房!”
“我们村只有林家是砖房,现在冯屠夫也盖砖房。”
“冯屠夫盖新房娶新媳妇,双喜临门啊!”
“我听说冯屠夫没有银子,盖砖房的银子是他未过门的媳妇给的。”
“啊?看不出来,冯屠夫竟是个吃软饭的!”
村里的一些人议论纷纷,正好被知道内情的邓氏、明氏听到。
邓氏直接叫道:“你们别胡说八道。冯远的砖房是他自己卖猪肉挣的银子盖的。”
明氏也道:“冯远在昌镇卖猪肉,买卖好的很。”
原来,冯远早就赚够盖砖房的钱,只是那时他没有相中的女子,等他跟王月定了亲事,就问王月是想要更多的地租房子住,还是不买地但是能住进盖的新砖房?
王月在周家种了几年地,种够了,不喜欢种地,便选择要住进盖的新砖房。
冯远就听王月的话盖新砖房。
王老头、王志、王亮特意去红石村看冯远正在盖的砖房。
第326章 八个奴仆
冯远、王月婚房的面积比王家在王村的砖房小,只有两进,带个小院子,有一口摇井,外围还修了砖墙,在周边一堆的茅草屋子衬托下,显得坚实、气派。
王老头替王月高兴,还不忘夸老伴,跟两个儿子道:“你娘看人真准。冯远真是低调,明明有钱,却不露财,一直租着房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几场秋雨过后,天气越来越冷,每天不到半夜包子作坊大门前就堆满了前来进货的大小商贩。
已经有商贩把这里的包子卖到了湘城城内,他们用骡车来拉包子,然后再卖给湘城的老百姓。
王家包子在湘城民间小有名气,如今连一些官员家都买王家包子吃。
“听说东家买了几个奴仆。”
“这下好了,作坊能多出包子,我们就能多进货。”
“是吗,那可是好事!”
几个商贩身上裹着棉被缩在一辆骡车里聊天,得知李青青给作坊添了人手,均是心情大好。
只是他们不知道,李青青买了八个奴仆,还是清一色的少年,包子作坊有了他们加入,每天出产的包子量却是只增加了三成。
李青青让老铁匠制的三批总共十二台米粉机,在上个月投入使用生产干米粉。
她跟马清签了契约,每隔十天作坊至少卖给马清五千斤干米粉,每斤十个铜钱。
现在作坊每天做出上千斤的湿米粉,然后晒干能出六、七百斤干米粉。
新买的八个奴仆就是做干米粉的主力。
包子作坊增加了新买卖。李青青赚的钱跟着增加。马清的买卖跟着越做越大。
南方人都喜吃米,不喜吃北方的面食。
湿米粉不易储存,容易**,干米粉就不同了,干米粉能存放半年。
干米粉吃起来还方便,把干米粉放进沸水里煮上一会儿,捞出过凉水,然后再稍微煮一下就熟了,比吃米饭省时,吃的方法有汤粉、炒粉,味道好容易消化,老少皆宜。
马清在株城、潭城等城府开的酒楼,卖湿米粉,为了攻占江南的吃食市场,打算把豆豉、干米粉卖过去试水。
他在昌城开了两家湘月斋分铺,专门卖金玉满堂、豆豉、干米粉、剁辣椒、糕点等。
豆豉大卖,干米粉也是供不应求。
形势大好,马清便亲自去江南,在两家湘月斋分铺的旁边开了马家酒楼、马家食坊,酒楼、食坊的菜谱跟湘城的一样。
“现在是昌城,接下来就是苏城、杭城!”
“昌城刚经历战火,有钱人大多在战乱前离开。”
“你可去街上看了,你可去查了?哼,昌城新刺史上任不到一个月,那些有钱人就归来,四座城门每天车水马龙!若不是如此,马清会大从湘城跑到昌城来开酒楼、食坊?”
“唉,昌城人的口味跟湘城人差不多。”
“我们这些小酒楼的买卖本来就不好,马清的食坊一开,我们的买卖还能不能做下去?”
“你们也太高看马清了吧?”
“我就知道你们会轻敌!湘城江南斋分铺的马掌柜在马清手上栽了一个大跟头!你们的能力跟马掌柜比如何?”
“先是湘月斋卖点心、调料,再是富贵人家常去的酒楼,然后是普通百姓愿意花钱吃饭的食坊。不得了,这个马清是要把所有人一网打尽,赚所有人的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