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自是无人应答的。庭院之中,寂寂无声。
京城这场大乱,足足过了大半年方才平息。
郑家卷入其中,本应元气大伤,但因郑瀚玉的检举之功,除涉案人等,皇帝并未迁怒旁人。
又一年,郑瀚玉获封一等忠靖公。
朝野皆议论,这郑瀚玉身为郑家子孙,为求功名利禄,不惜检举揭发自家亲眷,果然刚强利落、六亲不认、狠毒利辣的好手段,是个成大事的人。
但他身居高位,又是皇帝的宠臣,生的仪表堂堂,仍旧是京城贵胄心中的佳婿人选,但凡家中有适龄未婚女儿的,无不趋之若鹜。
然而这上门求亲的,无论家世如何显贵,皆吃了闭门羹。有好事者打听出来,原来这忠靖公早娶过一房妻室,不知因何早早亡故了,膝下已有一子。因思念亡妻,忠靖公不肯续娶。
此事内情,唯有郑家的几个老人知晓。这是郑家的秘辛,自然谁也不会张扬出去,任凭这传言塞满京城的大街小巷。
饶是如此,京城那些闺秀反倒议论忠靖公痴心钟情,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世风日下这般人品性格实在可贵难得,愈发的痴迷倾情。
可凭怎样风情万种、如花似玉的美人,都打动不了忠靖公的心肠。
甚而皇帝有意将公主赐婚与其,亦被婉拒。
岁月便在这细碎的议论中,飞逝而过。二十年的光阴,转眼便如流水一般的过去了。
乾化二十三年腊月初四,又是大雪天气。
京城忠靖公府西桃花厅内弥漫着浓烈的药味儿,厅里服侍的众人皆是一脸凝重。
这间府邸的主人,忠靖公郑瀚玉久病不愈,已是行将就木。
忠靖公为了社稷百姓呕心沥血,操劳半世,积劳成疾。皇帝特从宫中遣了御医前往救治,却也是无功而返,如今不过是靠参汤吊着。
郑瀚玉僵卧于床上,他的床榻边唯有独子郑英守着。
郑英看着父亲原本英武俊逸的面容,如今干枯蜡黄,心头极是酸涩,忍不住哽咽出声。
郑瀚玉听见动静,微抬眼皮,不由浅笑道:“傻孩子,有什么好哭的,我要去同你母亲团聚了。”
郑英说道:“父亲不要灰心,皇上打发人来说,西南有神医,已派人去请了。”
郑瀚玉不置可否,只问道:“今儿是你母亲的忌日,去祭扫过了?”
郑英忙答道:“父亲放心,这是大日子,儿子不敢忘却。这些年,母亲的坟茔也是时时修缮的,栽的桃树业已成林。”
郑瀚玉嘴角轻扬:“好,待父亲百年之后,记得一定要同你母亲合葬一处。”
郑英只觉鼻头越发酸了,赶忙应了一声。
父亲这一世孤苦,前半生缠绵病榻,及至后来好了,又将全幅心思精力放在了公事政务之上,几乎没有一日想到他自身。如今行将就木,病榻跟前竟连一个血亲也无。郑氏宗族里那些人,自从老太太过世之后,父亲便同他们断了往来。
而他,他并不能算是父亲的血亲。
郑英自己心里清楚,虽是叫着父亲母亲,他却只是母亲生前收养的一名孤儿罢了。
那时候,他父母亡故,族里的人欺他年幼无人照拂,抢夺了他家的田产,竟还要把他送到庙里去,是母亲出面收容了他。
只听郑瀚玉又问道:“英儿,你……还记得你母亲的模样么?”
郑英微怔,彼时他年幼,母亲的音容笑貌已大半不记,唯独母亲那双温柔美丽的眼睛记得分明。
郑瀚玉却没再问他,只是怔怔的看着床畔,口中喃喃自语:“我还记得……她坐在这里,喂我汤药的样子……桃儿……桃儿,你来接我了么?”
郑英忽觉得肩上似有风刮过,他急忙回头,却什么也没有看到。
“桃儿……我和你走……我要赶在郑廷棘那厮的前头……我不会把你还给他的……”
片刻,忠靖公府响起一片哀哭之声。
第二章 桃花人面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
万物复苏,正当春播农忙时候。晨间天色未明,清泉村的村民便已陆续起床,吃了浑家预备的早食,扛着锄头下了地。
清泉村东头的老宋家,亦也燃起了炊烟。
宋桃儿已然醒了,她知道自己该穿衣起床,去帮母亲张罗阖家的早食。
然而春寒料峭,令她格外的贪恋被窝的温暖惬意,她翻了个身,妩媚的杏核眼轻轻眯着,想要再多躺片刻。
这般贪睡晏起,又不必担忧婆母苛责、小姑耻笑的逍遥日子,不知已有多久没消受过了。远的,好似上辈子的事情。
忆起昔年在家时的光景,宋桃儿只觉得鼻子微酸,细密的长睫轻轻颤着。
“这妮子,咋还不起来?这都多咱时候了?恁大个闺女,咋能这么赖床。将来嫁出去,还不叫婆家笑话?”这口气埋怨之中,又带着几分溺爱,是她的母亲刘氏。
“娘,这天儿还早,外头又冷,就让妹子多睡会儿也罢。今儿,我跟爹去集子上。阿霞也起来了,叫她上灶做饭。”这嗓音粗犷了些,是她兄长宋大年。他口中的阿霞,是年前新娶的娘子,宋桃儿的嫂子杨氏。
未嫁的闺女便是能享受这等自在快活,有母亲的疼爱,有父兄的照拂呵护。
宋桃儿只觉得心头暖烘烘的,仿佛吃了饴糖一般的甜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