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也就半个多小时的功夫,可事情就这么闹开了,顾舜华都没反应过来,冯书园已经要开始收拾铺盖卷了。
这么一场大戏,顾舜华看得也是目瞪口呆。
不过等冯书园哭哭啼啼真得拎着包袱走的时候,她立即反应过来了,她得赶紧回家去!
这位祖奶奶就这么走了,惹不起砂锅惹笊篱,她很可能去找自己哥哥。
自己哪能让她来这一出!
作者有话要说:很多时候,越是违背大家感觉的事情,作者敢写,一般反而是有根据的。
比如上一本《八零之改嫁隔壁老王》有个读者质疑我写的事业线不像八九十年代,像21世纪,并写了挺长的评论批判。
心累,并不想再多解释,我给出了那么多参考文章,并且一再地说明,那本书的男主事业线就是河北清河县羊绒行业发展的历程,这种情况下,我还能胡编乱造不成?哭了。
至于本文,我需要说的是本章的朝鲜冷面,北图和冷面都是参考了作家宁肯(第二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奖获得者)写的八十年代北图记忆,他详细地回忆了北图,以及北图对面的朝鲜冷面。
原文写道“之前它好像不是餐馆,只是个早点铺,有一天忽然就改成了“朝鲜冷面”,很简单的几个红底白字,没一点文化却引来无数学子。这是1979年或者1980年的事,最迟不过1982年的事”,本文现在大概是1980年,所以这个时间点应该是恰好朝鲜冷面开业。
就是解释下,1980年的北京是有朝鲜冷面的。
然后多说一下背景让大家感触,1978年,傻子瓜子已经挣了100万,1980年时候他的雇工每个人500元工资(很震惊是不是,这位大佬三次被邓提起,这些数字应该算是历史记载了,应该不至于有假)
肯德基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987年,当时就疯狂卖,疯狂卖,1988年全年营业额高达1430多万元。
第55章 那只碗
顾舜华赶紧就寻了一个由头,抬脚就走,雷永泉妈心想事成,自然是满意,临走前还递给顾舜华一网兜,里面是两块炖熟的大肘子:“拿回去凉切了当菜,别客气。”
顾舜华也就没和她客气,当下拎着肘子,蹭蹭蹭地往家赶,到了家里,一看顾振华正在坐在小马扎上,脚底下是一盘子破铁丝,正收拾着要捋顺了。
她纳闷:“哥,你这是干嘛呢?”
顾振华:“你那边租的房子,我看窗户不是太结实,这铁丝搁屋顶上挺久了,也用不上,我寻思着给她绑绑窗户,修理修理,这样她住起来也踏实。”
顾舜华便打趣:“哥,你这样子上杆子对人家好,回头人家小伙子误会了怎么办,你一边不稀罕人家,一边还嘘寒问暖,你说你成什么人了!”
这话其实是当时顾舜华问他怎么对苗秀梅这样漠不关心,顾振华当时说的,顾舜华现在原样还给他。
顾振华被顾舜华这一说,脸竟然红起来了:“舜华,我今天和秀梅好好说了一会。”
顾舜华:“说什么了啊?”
顾振华:“我问了问,她没提有小伙子的事,所以我就和她说了说,我说我们岁数也不小了,再过两年也是三十岁的人了,我也没别的什么合适的,她如果一时也没别的念想,我们就一起过吧。”
顾舜华一听,差点直接呸他。
怎么说话呢,合着你还是捞不到好的才凑合凑合和人家过,你说这话,谁搭理你!
顾舜华忍不住问:“那秀梅姐怎么说?”
顾振华:“她当时没说什么,看不出来是什么意思,我也琢磨不透。”
顾舜华心想这没说什么,指不定气成什么样,谁还能非捡破烂呢,自己哥哥这什么脑子?
顾振华:“我——”
他刚说到一半,就听外面佟奶奶说:“振华啊,你在吗,胡同里一女同志过来找你!”
顾振华疑惑。
顾舜华却顿时明白了,心想好啊,来得倒是挺快,这是前脚才被赶出来,后脚就来找自己哥哥备着了,什么玩意儿!
她忙对顾振华说;“哥,假如让你选,你是信别人,还是信你妹我?”
顾振华:“舜华,你说什么呢,打断骨头连着筋,我能不信你吗?”
顾舜华:“那行,你过来。”
别看顾振华牛高马大,比顾舜华高出一个头,但打小儿顾振华就听自己妹妹的,他觉得妹妹主意正。
当下他跟着顾舜华出去,出去后,顾舜华不让出大杂院,而是来到了佟奶奶家旁边那堵墙,她指着道:“你从这里爬过去,爬到老槐树上。”
顾振华看过去,大杂院里的墙时候长了,斜斜歪歪的,小时候他们就爬过,从这堵墙顺着爬出大杂院,爬到外面大槐树上去。
那时候总以为哪天不小心这堵墙就倒了,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堵墙依然就这么斜斜歪歪着。
顾振华点头:“好。”
看着哥哥爬上槐树,顾舜华便出去了,从门口出去,沿着胡同往前走,就看到了冯书园,冯书园正红着眼圈站着,这么一会儿工夫,她竟然还捯饬过了,嘴唇涂了一点口红,眼睛那里还抹了一点脂粉。
她一看到顾舜华,便拧起了眉:“顾同志,你哥哥呢?”
顾舜华:“冯同志,你找我哥什么事?”
冯书园:“我有两句要紧话要和你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