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7页
    方二娘看向秦宛如,“一床被褥子能管多久?”
    秦宛如:“至少十年以上吧,用久了会板结,再祛除棉线纱网弹蓬松翻新又可以使用了。”
    方二娘点头,“那确实挺实用,若价格实惠,我也愿意接受这样的东西。”
    秦宛如:“白叠子可以做成棉衣、棉袜、棉鞋,各种棉制品,它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觉得它的前景是很可观的。”
    方二娘笑道:“你姨母是生意人,自然清楚,不过你能想出这些东西来,委实吓了我一跳。”
    秦宛如忽悠道:“我也是从一本古籍上看来的,然后举一反三把它套到蚕丝上以此类推,才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姨母实干的有基础。”
    方二娘摆手,“你能把这个东西种出来就已经有一番本事了,不过你好歹是官家娘子,你阿娘是不会同意你从商这一套的。”
    秦宛如反驳道:“那是偏见,商人也分了好多种,我干的这个是与民生息息相关,而非奸商。”
    方二娘被逗乐了,“你小小年纪歪道理倒不少,士农工商,根深蒂固的观念。珍娘商贾出身,这是她的路,你却不同,你往后的前程比她好了不知多少倍,若被你阿娘知道我出钱给你们捣腾,她铁定会打死我。”
    秦宛如淡定道:“这个姨母尽管放心,我自然有我的法子叫爹娘顺从我的意愿。”又道,“今日既然跟姨母你讲了这些,我便是下定了决心要去做的,不管姨母是否赞同,都请你替我保密。”
    方二娘来了几分兴致,“你阿娘那刻板脑子,你要怎么说服她成全你跟珍娘一块儿做事?”
    秦宛如歪着脑袋道:“爹会说服她的。”
    方二娘:“???”
    段珍娘道:“哎呀阿娘,你别纠缠这个问题了,我就问你,你是支持我做这个呢还是不支持?”
    方二娘斜睨她,“你有胆量花两百三十贯把这凶宅盘下来可见是有几分本事和魄力的,这些年我对你也放心,你若实在想试试,我也不阻拦你,不过我只会支持你做小作坊。”
    段珍娘有几分小激动,看向秦宛如道:“小作坊起家已经不错了!”
    秦宛如:“是挺不错了。”
    段珍娘:“你说你们明年想种二十亩,两个丫头从未种过地,方方面面都需要摸索,哪能一口就吃成一个胖子,顶多十亩就够了。”
    秦宛如:“十亩够了。”
    段珍娘伸手,“阿娘别啰嗦,先给钱再说。”
    方二娘打了她一板,“你当你老娘的钱是大风刮来的吗,伸手就来。”说罢看向秦宛如道,“你俩孩子打算怎么分配?”
    秦宛如笑道:“各五成,不过我要多一点话语权,我自有我的打算。”
    方二娘指了指她道:“你这鬼精灵,空手套白狼还要话语权。”
    秦宛如指了指自己的脑袋,“姨母,我靠的是这个。”
    方二娘:“……”
    不得不说,她是服气的。
    像从未见过这个甥女似的,方二娘不禁认真地审视起她来,“你阿娘真是瞎了眼,平日里总说你贪吃犯懒没有上进心,我看呐,你这丫头比谁都有心劲和魄力。”
    秦宛如老实道:“阿娘训得也有道理,我确实贪吃又犯懒。”
    方二娘忍俊不禁,说道:“这钱我出了,你俩若要做事,就按合作伙伴的规矩来,正儿八经的立个字据,平日里的开销账目也要弄清楚。”
    秦宛如点头,“姨母说得对,是要按规矩来,不能做糊涂账。”又道,“往后会涉及到纺织印染相关,姨母是行家,我还要多多向姨母讨教。”
    这话方二娘爱听,“会说话的人就是不一样,咱们珍娘的脑子是转不过你的,以后勿要欺负她。”
    秦宛如失笑,“姨母多虑了,我与表姐还挺合得来。”
    方二娘:“合得来就好,既然是合作伙伴,那就莫要斗心劲儿,这样方能走得长远。”
    秦宛如正色道:“甥女受教了。”
    方二娘拍了拍她的肩膀,“鬼精灵,我就等着看你们起家了。”
    秦宛如咧嘴笑,“好,定不让姨母失望。”
    方二娘道:“我赶了这些天的路疲了,要躺会儿,你俩到外头去,别来打扰我。”
    二人依言出去了。
    一走出厢房,两人就嘚瑟地扭屁股撞了一下,暗搓搓合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直到下午很晚方二娘等人才回了秦家,人们正坐在一起剪红纸,贴喜字,连屋檐下的红灯笼都换成了新的,处处彰显着喜庆。
    这几日众人都在布置院子,为亲迎那天做准备。
    那天女方家要备酒席宴请宾客,又刚好是休沐,秦志坤的同僚,以及经常打交道的街坊都会来吃喜酒。
    他们初初进京,虽没什么人脉,但几桌还是要坐的,方氏要安排采买,选菜式,借几张桌椅,林林总总,琐事繁多。
    待到亲迎的头一天上午,秦家要把女方的嫁妆送到男方家去,俗称押嫁妆。
    方氏租来六辆马车,家奴们把嫁妆一一搬出耳房,要么用箱笼装着,要么就用红绸缎包裹,全是一片喜庆的红。
    方氏一边安排众人把嫁妆往马车上送,一边提醒道:“老张你们小心些,可莫要磕着碰着了。”
    一件件嫁妆仔仔细细地往马车上摆放好,这项押送任务交到两个表兄身上,方大郎再三叮嘱了一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