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对自己手下这片地盘上有什么动静一清二楚,谁家婆媳不和,谁家有空房出租,谁家小保姆要回老家了,谁家媳妇要生宝宝了,谁家小男囡对象吹了……她全知道,全记得!全写在一个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
往笔记本上记录这习惯余自新还是学她的。
如果仅是爱打听,那么王姐可能只是个热爱八卦的大妈,但是,王姐就像一台人肉信息匹配机,她积极地收集整理好各项消息后,热情地配对!
每一次介绍成功工作、租房、相亲,王姐都非常有成就感。
两姐妹一路走来,余自新感慨万千,她以为这里是她生活过十几年的地方,但现在这地方很陌生,高层住宅还没建起,到处都是六层楼的家属院,路边还有电线杆呢。
职介所倒是没怎么变样。
两人进去一问就被带到王秀娟老师这儿了。
余自新看到年轻了许多的王姐,腼腆地笑了笑。
王姐问清她们的情况后让宋诗远留下手机号,“没问题!保管给你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房子。你们先去大学联系吧,知道继续教育怎么去吧?”
姐俩去大学办好课程报名,宋诗远感叹,“真是到哪个山头唱哪里的歌。海市人好像都更喜欢说沪语。”
进到办公室,老师跟她们打招呼开口就是“侬好”,不过,小妹有语言天赋,学粤语也快,应该几个月后就习惯了。
因为今年大学五十年校庆,继续教育要在国庆之后才开课,这刚好,还有两周时间适应环境。
办完了事,姐妹俩在学校食堂吃了顿饭,宋诗远感到更深的地域差异,海市的饭菜,哪怕是食堂的,都是甜咸口。
下午姐俩坐上公交车去了浦东,可不是去观光,是去和余自新的姑父刘家成和表哥洋洋见面。他们两人现在工作的工地就在浦东。
第73章 立足之地 你永远可以相信你王姐
浦东现在像个大工地, 公交车四十几分钟的车程中,几乎每一站附近都能看到正在扒掉的房子,正在盖起的高楼, 不知名的机器和高大吊车。
来海市前余自新跟二姑一家联系过, 姑父现在和洋洋虽然都是吴胖子的施工队的, 但现在不在同一个工地, 当然这俩工地也离得不远。
到了约好的那家超市门口, 姐妹俩看到姑父和洋洋吓了一跳,这两人也不知道是受了什么罪,又黑又瘦, 尤其姑父还穿了件黑T恤,显得脸更黑了, 脸上的皱纹比一年前更深了,虽然笑着,可是一脸愁苦。
宋诗远跟洋洋开玩笑,“哎唷,这不仔细看我还以为是个非洲小伙子!”
洋洋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 “是不是能给黑人牙膏做广告了?”
宋诗远哈哈笑, “能!还挺帅的!”
这是实话,洋洋会长,他专挑姑父和二姑的优点长,个头又高,在工地干活练了一身腱子肉,往哪儿一站,哪怕黑乎乎的,也有路过的女孩看他。
余自新重生后还是头一次见他们, 又激动又心酸,反倒说不出什么话,只默默笑。
唉,想也知道,工地吃住的条件比起工厂更糟了不知多少倍,在G市那种四季常夏的地方还好,海市冬天又潮又冷,工棚四面透风,睡的是大通铺,别说洗热水澡了,一个月也不一定能用热水擦擦身。
姑父和洋洋今天显然还捯饬了一番,可是仔细一看,两人的手指硬茧里都是洗不净的油泥。两人的手倒比胳膊和脸白了不少,大概是经常戴着手套干活的缘故。
四个人找了家路边小饭店,姑父把菜单递给余自新,“小妹想吃什么就点,姑父给你接风!”
他笑着打量姐妹俩,“我们也差点没认出你们!哎唷,这么洋气,穿得比城里姑娘还体面呢!”
“还有这个!”洋洋对二姐比个手机的手势,“像女老板!”
宋诗远也笑,“你还别说,大姐现在真是女老板了!”
她讲了大姐的串串店是怎么做起来的,怎么注册公司的,还有,大姐为什么要注册公司、贷款买房。
余自新说,“就昨天,G市也开始实行蓝印户口政策了,从96年买商品房的,都可以去申请蓝印户口,跟G市市民待遇一样,过几年就能转成正式户口。”
房子也是大姐名字,她和徐山平听人说一套房子可能只能申请一个户口,再带一个孩子户口,他俩现在没孩子,可是孩子户口是跟母亲的,为了保险,当然得先给秋凤办户口。
洋洋听得很羡慕,跟他父亲说:“看,还是得自己出来做小生意吧?老是呆在工地,来的城市再大也没意思,跟在村里有什么不一样?”每天说的话,做的事,全都一样,每天打交道的人,大多数还不如他们。
姑父低头不说话。
余自新一看,就知道父子俩早就讨论过这个事了。
但是,也不能头脑一热就辞工跑出来自己做生意,做什么?房子租在哪儿?暂住证怎么办?一细想,没一样是容易的。
要迈出这一步可不简单,当初都买好房子了,大姐他们还想拖到五一才辞职呢。
菜上来了,大家边吃边聊,余自新仔细问了洋洋和姑父现在具体做什么。两个人在工地都是“大工”了,就是熟练掌握了技术的,他们会砌墙、铺瓷砖、管道安装,还会木工活儿。
余自新看着小饭店门外就要完工的住宅楼,问他俩,“你们会装修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