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6页
    沐氏嗔怪女儿,“要过年了,给他做一身也无妨。快坐下吃饭,天凉了饭冷的快。”
    沈复年忽然道,“娘子,过几日宝珠要出门子,你若是得闲,也过去帮帮忙。”
    沐氏吃了一惊,“怎么这么急吗?不是说开春后?”
    沈复年见这里也没外人,摇了摇头,“我爹身子一日不如一日,娘担心,索性在年前就给宝珠发嫁。三弟妹前儿在中间传话,孟家挑了腊月二十一。”
    沐氏哎呦一声,“这就剩下十几天了,可是赶的很。”
    沈复年点头,“所以我才请娘子过去帮帮忙,别管大嫂,只看娘的脸面。若是爹真有个不好,总不能让宝珠热孝里嫁人。”
    沐氏点点头,“我晓得了,官人放心吧,我明儿就过去。”
    郭怀旭往沈珍珠碗里夹了一只糯米肉丸,又给霍英杰也夹了两个,“爹,若是老宅需要帮忙,我去铺子里守着,您去老宅。”
    沈复年坚定地摇头,“你只管好生读书,再把你作坊里的事情忙好。放心,宝珠出嫁无非就是买些料子,箱笼什么几天就能打好了,那孟家小哥自己就会做这些,还能省些工钱。”
    沈老太太是个行动派,第二天就把沐氏与孟氏叫过去一起帮忙,沈珍珠只能独自在家带孩子。
    忙了一上午,晌午饭时刻沐氏气呼呼地跑了回来,直奔正院。
    沈珍珠要把二郎塞进她怀里,“娘这是怎么了?”
    沐氏先洗手漱口再接过二郎,在他脸上亲一口,“还不是宝珠的嫁妆,孟家下的聘礼本就不多,我的意思是聘礼里的料子都给宝珠,然后再贴一份,体体面面,你大伯娘非要说她养了女儿一场,不能亏本。”
    沈珍珠倒不在意,“娘,大伯娘计较来计较去,无非就是几两银子的事情。虽说她家里也不缺这几两银子,但文岳眼见着就要说亲事,肯定还要再置办宅子,大伯娘能想到什么好办法,无非就是跟潘老太太学的蠢法子,从女儿身上打主意。”
    沐氏叹了一口气,“孟家要来镇上开铺子,这聘礼下的就不是特别厚,我原想着宝珠嫁妆能厚一些,往后日子也好过。”
    沈珍珠安慰她,“娘,您反过来想。若是孟家聘礼太厚,到时候宝珠嫁妆薄了,岂不是更难看。孟家把银子省下来给妹夫开铺子,将来受益的还是宝珠。”
    沐氏又亲了二郎一口,“你这样说也对,宝珠早些嫁出去,往后也不用再日日受气。”
    沈珍珠却并不乐观,“大伯娘出嫁二十年还是被潘老太太握在手心里吸血,宝珠就算嫁了出去,大伯娘也不会放过她的,除非她能自己立起来。”
    沐氏又叹一口气,“宝珠也是命歹。”
    沈珍珠嗤笑,“世人教导女儿都要多帮衬娘家兄弟,对儿媳妇却是严防死守。”
    沐氏怕女儿多想,连忙岔开话题,“这两日你得空把家里年货查一查,看看还缺什么,若是缺了,打发四娘去买。”
    沈珍珠点头,“娘,咱家宅子虽然大,但人也少,我的意思是就不再进人了,先这样过两年吧。”
    沐氏嗯一声,“够了,人再多了也不合适。”
    娘儿两个一边在屋里逗孩子一边说话,都不去提沈宝珠之事。
    日子一眨眼就到了腊月二十一,今日沈宝珠出阁,沈珍珠自然要去送嫁。一大早,她吃过早饭就与郭怀旭一人抱一个孩子去了老宅。
    小夫妻两个穿得光鲜亮丽,两个孩子穿着新棉袄,头上戴着新帽子,胸前都挂了银锁,上面还带几个小铃铛,一晃起来就叮铃咣当的响。
    沈家老宅里已经是人来人往,沈复年与沐氏是亲叔婶,自然也闲不下来。郭怀旭一进屋就被沈二太爷叫去屋里陪客,沈珍珠带着两个孩子去了沈宝珠的屋子。
    沈宝珠已经穿戴一新坐在床上,旁边聚了几个姑娘,王氏也在一边忙活。
    见到沈珍珠,王氏起身,“大妹妹来了。”
    沈珍珠也客气道,“大嫂忙呢,我来陪妹妹说几句话。”
    王氏看了看沈珍珠身上的穿戴,“那就有劳大妹妹了,我去看看孩子。”
    王氏走后,沈珍珠坐到沈宝珠身边,“妹妹,孟家离镇上也不远,妹妹有什么事记得往家里传信。”
    沈宝珠笑了笑,“我知道,多谢大姐姐。”
    沈珍珠低声问道,“孟家什么时候到镇上来?”
    沈宝珠摇头,“大姐姐,我不管这个。”
    沈珍珠只要跟她说些别的,转移她的注意力和焦虑。没过多久,孟家来迎亲,沈宝珠被沈文清背着上了牛车,孟家吹吹打打把人接走了。
    沈宝珠一走,整个老宅气氛变得有些低沉,沈老太太哭了一场,连潘氏也不大高兴。
    沈二太爷让人赶紧摆酒席,郭怀旭现在是姑爷,又有官位,被留在了主桌上。
    吃饭的时候沈文清问郭怀旭,“听说大妹夫年后要去考县试?”
    郭怀旭点头,“是的。”
    众人都有些诧异。
    沈复生问道,“那,作坊以后不要了?”
    郭怀旭实话实话,“我读书原也是为了修身养性,大舅与表哥说既然读了,不如去下场试一试。作坊我自然不会丢下,我还有妻儿要养呢,总不能事事指望爹娘。”
    沈文清点头,“试试也好,我这里还有很多书,若是大妹夫需要什么,只管来问我要,年前我一直在家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