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后的那个孩子,是秦国的国君,是天命所归之人。
阿政回到秦王宫后,嘉奖了负责祈雨的太祝和祭祀们,心情很是畅快,这场大雨虽然不能彻底解决旱灾,但咸阳的秋粮总算不至于颗粒无收了。
他命郎官们赶紧去派人查看关中其他地方的雨水情况,方便治栗内史及时对各地赈灾粮的分配作出调整。
他召来吕不韦,问他:“郑国何时开始修筑水利?”
吕不韦道:“回君上,修渠乃是大事,需要郑国反复推敲拿捏关中各地地形,才好做最后的设计,这件事情急不得。”
阿政点点头:“那关于之前那条律法的事,廷尉府的人考虑得如何了?”
吕不韦并没有回答阿政,反而问了阿政一个问题:“王上知道为什么各国都要百姓讲究孝道吗?”
阿政厉眼看向吕不韦,过了一会儿才缓缓道:“为了巩固统治。”
吕不韦道:“各国教化民视国君为君父,只有百姓从小孝顺自己的父母,才会将这种情感顺延到国君身上,崇敬他们的君王。君王对百姓掌管生杀大权,父母对子女掌管生杀大权,这些都是一样的。只有百姓畏惧自己的父母,他们才会畏惧君王。如果王上废除或者修改那条法律,您又怎么保证国人对您的忠诚呢?”
阿政看向吕不韦:“明明是不合理的法律,却一定要让它存在呢?”
吕不韦道:“为了避免某些禽兽不如的父母钻那条律法的漏洞,秦国特意命官府准备了三问,所有的案子特别是死刑案还需要移交廷尉府复审。就像上次的案子,那名女子并没有被判处不孝罪,而是被无罪释放。修改律法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王上担心再发生这样的事,不如命廷尉复审的时候再仔细一些,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王上觉得呢?”
阿政捏紧了拳头,归根到底还是他不够强大,所以看着手握大权,却连修改一条律法都做不到。
他看着眼前一脸平静的吕不韦,缓缓道:“既然如此,那就依吕相所谓吧。”
吕不韦朝阿政拱手行礼:“臣下告退。”
阿政心中郁郁,想着自从上次晚食就没有再见过赵姬了,干脆乘车赵姬住的宫室去看看她。
阿政走进宫室的时候,赵姬正坐在梳妆台前,一个身材高大的宦官正在为她描眉擦粉。
她见阿政走进来,挥退了身边的宦官,笑道:“政儿今日怎么有空来看阿娘?”这话语中颇有几分责怪的意思。
阿政没听出赵姬的言下之意,直接问她:“阿娘,昨日的朝会您怎么没去?”
赵姬拿着胭脂的手停顿了一下,笑道:“朝中有你在,有吕不韦在,我不去一两次也没什么。”
阿政笑道:“我原本还以为阿娘对政事很感兴趣呢。”
赵姬叹气道:“我每天为那些政事发愁,一点也不开心。算了,不提那些事了,政儿快来看看,你觉得这个颜色怎么样?”
阿政看向赵姬手中的银制雕花小匣,里面被分割出了不同的空间,装着不同颜色的粉末,他不免有些好奇:“阿娘,这是什么?”
赵姬笑道:“这是……进贡的胭脂,来自匈奴的焉支山,是用一种特定的花制成的,可以涂抹在妇人的脸上增添血色,怎么样,阿娘涂着是不是很好看?”
阿政仔细看了看赵姬的脸色,觉得她的脸好像确实比以往红了一点,其他的没什么区别。
于是他认真道:“我看不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1.历史上的“岁大饥”发生在秦王政三年,蝗灾瘟疫发生在秦王政四年十月,为了让节奏更加紧凑,本文发生在秦王政元年,请勿当成真实历史。
2.秦朝的一石差不多是现在的27斤,所以女主多算了。
3.胭脂,来自焉支山的红蓝花,也叫红花(红花油的那个红花),可以被提取出来做胭脂。
所以汉霍去病攻打匈奴之后,那首歌中写“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所谓的“无颜色”就是失去了焉支山这个胭脂原料产地。
第35章 政令
阿政很认真地回忆了一下赵姬前几日的脸色,和赵姬今日的脸色做了一个对比,发现阿娘除了脸颊的地方变得更红了之外,其他地方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同,于是他认真道:“阿娘,我看不出来。”
赵姬看着十四岁的少年阿政一脸认真的神情,叹了口气:“算了,等政儿再长大些或许就明白了。政儿今日来阿娘这里,是有什么事吗?”
阿政摇摇头:“并没有什么大事,我只是有些想念阿娘了。”
听了这话,赵姬的心肠放软了一些,她认真地看着眼前已经算是半个成人的儿子,双手不由抚摸阿政的脸:“政儿这些日子瘦了不少,是不是宫中厨丁做的饭菜不合胃口,还是这段时间太忙了?”
她轻轻把阿政拉到自己身边:“政儿,你还是个孩子呢,做孩子就该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才对,那些政务,阿娘和你吕阿翁会帮你管理好的。”
阿政皱起眉,想要说些什么,但今日母子之间难得的温情又让他不太想要和赵姬吵架,只轻声道:“阿娘,我才是秦国国君。”
赵姬道:“政儿,阿娘只是不想要你太累了,当年的周成王和你一样幼年即位,他的叔父周公旦掌管朝政七年,直到周成王成年。你十三岁就坐上秦王的位置,世人都说刚过易折,慧极必伤,阿娘不想你太辛苦,所以才让吕不韦尽力辅佐你。他毕竟当了这么些年的相邦,对秦国国中之事了如指掌,你这个秦王也好当得轻松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