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清楚了对吗?那好,来……”李潇潇拍了拍手掌,让演员们和少年们都各就各位,“那我们开始了。”
其实李潇潇给少年们安排的戏份没什么难度,只是演围观的吃瓜群众,但因为太紧张,一句简单的台词也都磕磕巴巴。
但这里并没有人嫌弃他们,而且还都鼓励他们。久而久之,最不好意思的反倒时他们了。
不用别人说出来,少年们也都知道自己的差距,他们第一次表演,既激动又开心,但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不能拖演员们的后腿。
再次中场休息的时候,少年们再次互相推搡,最后把平时最说得上话的陈国海推到了李潇潇跟前。
陈国海看着李潇潇,红着脸说:“那什么,李潇潇同志,我们演不好,不想拖你们后腿,我们不是不想加入你们,但时间太紧……”
少女的目光朦朦胧胧,看着好不无辜,陈国海觉得这样拒绝她,自己真是个混蛋,终于反应过来为什么其他人不愿意开口了,敢情都不想亲口对这姑娘说“不”呢!
陈国海的声音越来越小,李潇潇笑了笑,脸上露出无奈的表情:“好吧。”
陈国海见她这样,又着急地补充:“我们真的特别愿意跟你们一起表演!就是我们水平不够。”
“对对,等我们以后再好好练习了,一定……”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正好符合李潇潇的预期,她点了点头,又说:“那我们等着你们,将来总有机会的。”
少年们这才松了口气,又将这约定郑重地记在心里。他们也不好继续打扰演员们排练,于是很快就离开了。
他们在离开的时候,还在不停地讨论话剧的剧情,约定找时间练习。
钟思华将这一幕都看在眼里,隐隐有点明白李潇潇刚才为什么那样做了。
这时,李潇潇也走了过来,朝钟思华点点头:“钟团长。”
刚才这位老团长的眼神,李潇潇也看到了,知道他心里有疑问,而她刚好也有事情想跟他说,于是干脆直接过来了。
钟思华笑着说:“我还以为你真的要让他们上台了。”
这姑娘口齿伶俐,如果真要让那些孩子上去,她总有办法说服他们的。
李潇潇眉眼一弯,瞳仁里闪过两分狡黠:“以后再上也是一样的,总有机会。”
钟思华问:“小李同志,你是又有什么新计划吗?”
“也不算是新……”李潇潇微微敛起笑容,认真地说,“之前就有考虑过。现在我们进度良好,应该趁热打铁,多方面下功夫,这样才好巩固成果。”
“只有亲身参与到其中,才能与话剧更亲近,进而爱上这门艺术,这对于现在的宝安县来说十分重要,因为这可以增强百姓之间的凝聚力,也更方便新思想的传播。”
“而且,当一个人长期扮演一个角色的话,平时生活中也会下意识地向这个角色靠拢。
这些少年们如果放到以前,都是逃港预备役,让他们参与演话剧,促使他们向正直角色学习。”
“所以……”李潇潇说出了最终目的,“我们可以向干部们提出建议,以公社为单位,各公社建立自己的农村文艺队。”
“拿陈家村举例子,刘翠花大婶是这地头说得上话的人,她以前在娘家也是文艺队的,一旦这里也组成文艺队,那她一定会进去,还能起好的带头作用,和文艺队一起维护公社的和谐稳定。”
李潇潇说完,又朝钟思华笑了笑:“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想法,钟老团长觉得这个计划怎么样呢?”
第106章 新绿芽
事实上,农村文艺队的组建,在其他地方都很常见。
七十年代是文工团发展的鼎盛时期。从上至下,大大小小的文艺团体遍地开花,在物质短缺的背景之下,这些文艺团体在精神上给了人民极大的抚慰。
从军区到省级,再到市到县,都有正式的文工团,再往下就是规模和条件都差一些的文艺队。
文艺队的成员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下乡的知青,有的是被下放的“问题分子”,有的是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演员,还有的就是本村村民,自然是没法完整地演一出样板戏,大多时候就是一起唱唱歌。
去年李潇潇刚穿过来那会儿,所在的羊城剧社因为整体业务水平太差,收着大城市的资源,却拿不出应有的水平,于是全部演员都要重新被考核,合格的就被收入市文工团,不合格的就被安排到农村文艺队。
剧社那群人,虽说是演员,但大多都是混子,要是被安排到农村文艺队里,可想而知整个文艺队是什么水平了。
然而,其他地方部分农村文艺队即使再拉跨,也好过连农村文艺队都没有的宝安县。
不过,以前没有,不代表现在没有,宝安县将来各公社的农村文艺队,一定不能是水平拉跨的乌合之众。
李潇潇朝钟思华提出了这个建议之后,钟思华没什么犹豫,几乎是马上就点了点头:“我也有想过这个事情,但目前还不是时候。”
宝安县的文艺事业百废待兴,文工团才在站住脚,还需要时间跟百姓磨合,而百姓也才刚接受文工团的文艺表演,双方就像是一对刚确定关系的情侣,总要相处过了,互相信任了,才能继续往下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