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7页
    说起这个戚卓容又开始脑袋疼。
    婚期愈近,两个人愈发没空见面,但他会时不时让人送封信进府,除了一些日常问候外,便是事无巨细地问她对婚礼各处的意见。她是真的没有什么想法,但她也知道,她若是敷衍过去,他定会觉得她对这么重要的事都不上心,就是不重视他。
    戚卓容喃喃:“要是重来一次,我一定不会答应他。”
    成个婚,比让她杀一百个人还累,若不是外力阻挠,裴祯元恨不得天天黏她身上,她怎么吃得消?
    履霜已经习惯了她的口是心非,瞥了一眼戚卓容露出的肩头,那里还有一小块红痕没有消退,看得她简直想翻白眼。
    就以她这纵容的架势,嘴上骂得再凶又有什么用?以男人的劣根性,不得寸进尺才怪。
    ……
    时间弹指一挥,兵荒马乱间,就已经到了迎亲之日。
    “燕氏鸣姣,风骨高洁,厚德深义,称母仪之选,宜共承天地宗庙。兹仰承天命,命以册宝,立为皇后……”
    后面的话,戚卓容其实没太听清。
    她几乎一夜没睡,身上喜服重,头顶凤冠更重,她几乎都要怀疑是不是裴祯元为了彰显排场故意给她搞成这样,幸亏她还有武功底子撑着,要是换个弱柳扶风的世家女来,岂不是脖子都要断了?
    天气炎热,额前金丝珠帘垂下,映着阳光在她眼前轻晃,晃得她快要睡着。
    好不容易等到冗长的礼词念完,她终于得以坐上车舆,获得短暂的喘息之机。大乐在前,她坐在高高的舆驾之上,四周彩绦联垂,衬得她在其中若隐若现。偶尔风大了些,吹得彩绦卷拂而起,露出她的身影,夹道围观的百姓便会一阵鼓掌欢呼。
    借着凤冠珠帘的遮掩,戚卓容抓紧时间闭目养神,心中对这个设计感到十分无语——从燕府到皇宫,慢慢行进怎么也得花上半个时辰以上,裴祯元这个小兔崽子,一边恨不得将她这个皇后之位宣扬得前无古人,炫耀给所有人看看她的美丽与锋芒,一边又微妙地占有欲发作,把这舆驾布置得若隐若现,旁人想看清她今天的妆扮,还得凭运气。
    戚卓容勉强睡了一路,舆驾路过承天门,她睁开眼,看见百官朝拜。
    那些支持她的、反对她的、或是对她无可无不可的,如今皆悉数跪于她的座下。
    在心口沉眠的那点激荡之意,终于在此刻有了复苏之感。
    抵达午门,鸣钟鼓,停卤薄。再进奉天门,她提起厚重的衣摆,在侍女的搀扶之下走下舆驾,抬起头,看见了金灿灿的阳光,和长阶尽头等着她的人。
    一直困倦的神思仿佛在这一瞬突然醒来,哪怕是隔着一重珠帘,哪怕其实还相距那么远,她似乎也能看到那个人微微扬起的唇角。
    于是她也忍不住微笑起来。
    她正要往上迈出第一步,就见尽头顶端的那个人忽然动了。
    ——他快步跑下了白玉长阶。
    戚卓容惊愕地看着他,连同她身边的侍女,也是大吃一惊——流程里,完全不是这样的!
    这大喜之日,那件帝王常穿的金色龙袍早已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与她身上所着相似的红锦金绣喜服。她早知他生得好看,穿什么都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俊才模样,可直至今日亲眼见了他身着喜服的样子,她才恍觉,原来他也可以有这般稳重成熟的一面。明明人都是一个人,明明他脸上的笑意与从前并无二致,但重色重彩压着,他通身便显出一种“男人”特有的气韵来。
    那种气韵与他行及冠礼时不一样,那时的他是天下人的帝王,是可以肩挑山河的炽热与蓬勃,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他只是她一个人的丈夫。
    戚卓容看着他的同时,裴祯元也在看着她。
    这套喜服纹样乃是他亲手所绘,百名织工缝了两月有余才缝制而成,祥云牡丹,龙凤衔珠,除此之外,自霞帔上垂下的两条大带,末端坠金玉,缎面上除并蒂缠枝吉祥如意纹外,还额外多绘了几处剑纹。
    凤冠旁坠数条珠串,按从前制式,珠串尾当以暗红大珠或赤金细铃作结,可在她鬓边,摇曳的却是一柄柄细长镂空的金色短剑。
    最初这个图样给到工造局的时候,工造局还大呼不可不可,古往今来,成婚讲究的都是吉祥美满之寓意,哪有人会用这种图案和式样?更何况还是一国帝后的大婚,未免也太不吉利。但裴祯元十分固执,他不想要用滥了的合乎礼制的纹样,那些普通女子所在意的柔润、雍容,相信戚卓容也无甚兴趣。
    果然,最后戚卓容还是选了他亲绘的一版。
    什么吉不吉利,有他和她在,哪会有什么不吉之事。他就是要让她做这大绍独一无二的皇后,享独一无二的待遇,她的喜服、她的凤冠,便是她与她们最大的不同。她是要翱翔四海的凤凰,剑气扫六合,清啸动九霄,她生来就不该是那笼中娇养的雀。
    珠帘半遮,却难掩她惊世风华。
    戚卓容怔怔地看着他:“你来做什么?”按理来说,应该是她独自一人走上长阶,而他在尽头等着她的到来。
    裴祯元笑道:“来迎你啊。”
    那么长、那么长的台阶,他才舍不得她一个人走。这桩婚事本就是由他强求得来,要不是礼部那帮官员死活不答应,他甚至都打算亲自去燕府登门迎亲,最后还是礼部以出动太多禁卫军会影响百姓生活为由,才终于把他劝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