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问题。讲解方面我再修改一下便可,这次的书里录入了很多君实所写的文章,例证方面也不需担心。”江临又道,“说到这个,我要考考你,那篇‘论民生’看过了没有?”
小石头点头道:“看了,一边校正一边看,正有些感悟想与临哥哥聊聊呢。”
江临给小石头结了校对的工钱,笑了笑道:“看不进去书时,硬看也会有效。”
这是江临自己在高中时琢磨出来的一套看书方法。
江临偏爱理科,常有看不进书的时候。每当这时,他便会假装自己是个无情的校对工具人,一字一句地去找教辅书中的错字错句,慢慢便能将文字背后的东西看进脑子里,甚至还能记得挺牢。
后来他在阅读名著时也用过这一招,不过把扮演的角色换成了“扫黄打非”暗线人员或是行走的三观鉴定师,读后感写得贼顺,语文老师还表扬过他文笔流畅、进步斐然。
学习总是无聊,所以要自己给自己找些乐子。
面对半月之后的晋级考试,江临也给自己找了一个不那么崩人设的复习方法——扮老师。
小石头原本想再聊一会儿那篇文章,江临却忽然从旁边拿起了一本律法典籍,向他道:“这是咱们国家的律法细则,你学过没有?”
话题转变得有些突兀,小石头懵懵道:“没,学堂没教过……”
江临想要借着“教”小石头的机会来突击一下半月之后的考试,他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道:“看,你连法都不懂,还论什么民生?”
小石头犹豫着说:“只、只有当法官才需学这些法条吧?”
“你怎么能有这样的想法?无法难治国,哪怕不将这些法条背得一字不落,你也至少要清楚它们背后的道理啊。”
江临随便翻了一页,问小石头道:“这个‘率用都堂批状,指挥行事,杂入吏部续降条册之中*’——说的是什么?”
“不知……”小石头虚心道,“临哥哥能给我讲讲吗?”
只能看懂字面意思的江临被噎了一下,反将一军道:“看见了没?你要学的东西多着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来吧,从第一页开始,读给我听,读完之后我考你文章的意思。”
这话若是教白玉堂听了,肯定会痛骂江临不是人。明明扮演的是先生的角色,却赶着后生给自己讲文章。
但小石头简直乖得不像样,他觉得江临的教导非常有道理,立即拿着书大声朗读起来。
“在这边读,光线好。”江临指了指窗边,待小石头走到房间的另一边背过身后,他连忙在桌上摆好纸笔,拿出了和小石头手里那本一样的律法书,开始抄法条。
没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江临一边监听一边默读一边手抄,顺便练字。多管齐下的考前突击,谁看了不说一声勤奋?
就是辛苦小石头充当他背书专用的mp3了,待会儿到了饭点要好好带着人家出去搓一顿才行。
江临时不时还能指出小石头读错的地方,有来有往的互动加强了记忆的效率,江临刚觉得渐入佳境,小石头却忽然回过身来叫他:“临哥哥!你是不是忘记去复诊了?”
明显感觉到对方回过了身,江临吓得一个趔趄,匆忙转过了头。
“啊对,没事儿,怎么忽然想起这个?”江临背着手,把写满了狗爬叉字儿的宣纸揉成了一团,慌忙塞进袖子里。
小石头取出书中夹着的一页信纸道:“我看到这封举荐信上写了启游的名字,发现他就是那位给您看病的大夫,才想起来你要去复诊的事情。”
“说起来,这位启游先生也很厉害啊,考过乡试的状元呢。就是他这个籍贯,南边有这个地方吗?……”
江临闻言微微皱眉,顺手就从他手中接过了那封信。他记得谢龄提起过,启游是没有参加过科举的,怎么会还考过状元?
旋即,信纸上的几个字便彻底锁住了江临的视线。
籍贯:襄州兰滨。
*来自百度百科
第37章 人凭赤阑桥
38人凭赤阑桥
在看到襄州兰滨的第一个瞬间,江临便反应过来,这不就是陈知府的那个不太出名的故乡吗?
江临之前会怀疑到路平的身上,就是因为路平是陈知府的同乡,又与对方产生过过节。但江临怎么也没想到,给路平亲自验了尸的启游竟也来自襄州兰滨。
再细看那封举荐信上的日期是在咸平年间,距今约莫也是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与陈知府参与科举的时间十分吻合。
启游在乡试中得了第一名,也在二十年前来到了京城,为什么他没有考取功名呢?
宋朝是科举录用人才最多的年代,只要参加了殿试,基本都能分到一个不错的一官半职。启游又不是面貌丑陋不宜面圣,为何会肯放过殿试这么一个飞黄腾达的机会呢?
这其中到底与陈知府那些补上的举荐信和成绩单有没有关系?
想起之前自己曾调侃过启明医馆就在平安酒馆的斜对面,启游有充分的机会可以接触到平安酒馆的人,江临顿时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若启游真的与陈知府认识,那么启游在前案中,甚至是在路平那桩旧案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无数猜测涌上江临的脑海,但他被小石头催问了吃饭的事情,只得压下烦乱的心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