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75页
    一个星期过后,我们的回应来了。
    在国内某地下实验场,先后进行了两次核试验。随后,用轰.炸机投掷引.爆了一颗氢.弹,300万吨TNT当量,威力无比。(注2)
    强烈的地震波,大气数据异常,米国和苏联立马监测到了。
    这是一个明确信号,我们不怕,想打就奉陪到底。
    苏联方面不得不软化下来,答应跟我们谈判。
    田小苗心说,打铁还得自身硬,谋略的背后靠实力支撑。否则,人家只当说大话,不会当真。就像备战,立足于打,才能以战止战,保卫和平。
    这时候,米国也有了反应。
    先是通过第三方人士转达,希望改善对华关系。
    接着,来了一记猛的,让苏联人冷静一下。
    米国情报人员拿出破译的苏联密码,向苏联各大城市发出指令,准备预防核打击。那一瞬间,苏联城市乱成一团。后来,才晓得中枢机构并未发布指令,是米国人搞的鬼。(注3)
    苏联方面很忌惮,怕米国有所行动。
    毕竟,欧洲才是主战场,对峙了二十多年了。
    随着谈判的临近,米国又放出了烟雾弹。跟苏联那边透露了一个绝密消息,说:“米国有一个作战计划,就等着中苏核.大战.爆发……”
    苏联高层很恼火,中米敌对了二十年,怎么会站在一起?
    这时,苏联情报部门也发来了消息,中国军队在边境集结,从卫星接收的信号和拍摄的照片显示,中国的导.弹.基地已进入临战状态,所有的地面导引站都已经开通。(注4)
    “中国已做好了准备,这会儿开战简直昏了头……”
    强硬派们终于冷静下来。
    到了约定日期,苏联代表团抵达京城。双方开始谈判,虽然没什么结果,可双边关系有所缓和。
    一场危机,就这么化解了。
    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世界,都松了口气。
    使馆内也恢复了正常。
    由于接替的同志尚未抵达,田小苗和江黎明再次延长了任期。
    *
    到了十二月,二人才搭乘飞机,踏上了归国行程。
    这时候,京城已经恢复了平静。
    分散到各地的同志,陆陆续续地回来了。
    田小苗和江黎明去总参某部报到。这是一所院落,挂着信息研究所的牌子,类似于第五办公室,看着不起眼,很隐蔽。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正式入了军籍,挂着营级干部。对外身份,依旧是外交人员,专注于国际问题。
    刘主任是他们的直接领导,穿着中山装,像个公职人员。
    “田小苗同志,好好休息一下……”
    刘主任给放了半个月假,说回来了再布置任务。
    跟江黎明道别后,田小苗登上列车,回沪上探亲。
    一路上,她心潮澎湃。
    盼了那么久,终于回家了。
    第150章 .惊喜
    *
    抵达沪上,已是第二天下午。
    田小苗穿着黑色毛呢大衣,提着手提箱,出了检票口。
    站前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
    列队进站的大多是知青,穿着军大衣,背着行李,提着网兜,大呼小叫,兴奋异常。
    一张张年轻稚气的面孔,青春洋溢。
    田小苗看着,很是感慨。
    这会儿豪情满怀,过几年回来时,已是疲惫不堪。
    五一若不是参军走了,也是其中的一员吧?
    自去年开始,“上山下乡”增大了力度。运动期间积攒了三年的初中、高中毕业生,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城市,奔赴祖国各地,成为建设中的一员。
    幸运的去了边疆农场。
    都是国营的,规模很大,早年有农垦战士打下了基础,有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等,半机械化作业,条件相对较好。生活设施也很齐全,有宿舍、食堂、卫生院、商店、邮电所、托儿所、学校、电影院,还有发电厂、打米场、养猪场、畜牧场、加工场等等。
    兵团农场采取军事编制,师级以下按照团、营、连、排、班、小组划分,知青们都是兵团职工,按月领取工资,还有边疆补贴,工资标准比城里高一截子,算是名副其实的“知识青年”。再加上,上百号人聚集在一个连队里,有说有笑,热闹得不得了。
    知青们的到来,带来了城市理念和文化生活,也带来了青春活力。他们跟兵团老职工一起,发挥着光和热,谱写着壮丽的诗篇。
    从后世来看,意义重大。
    那一望无际的大农场,成了著名的商品粮基地、瓜果之乡,养活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人口。从战略上来看,兵团上下闲时务农,战时化身为戍边战士,成为稳定边疆的一份子。
    去农村“插队落户”,就不一样了。
    知青们坐着马车来公社报到后,由“知青办”统一管理,一组七八个人,分到各个大队村寨。队里划出一块土地,备了几间屋子,作为知青点。知青们挥着锄头下地劳动,跟社员们一样挣工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农村缺水少电,蔽塞落后,生活很枯燥。后勤也跟不上,吃喝都成问题。年纪小的初中生,初来乍到啥都不会,哭鼻子的大有人在。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磨炼意志。
    短期还好,如果是长期的,是一种浪费,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