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将看了眼四周空旷的农田,心情好受了不少:“若下半年能种红薯,卑职就不用太过愧疚了。”
打仗的时候自然无所不用其极,可战争结束,看着满目苍夷的城市与受到牵连的百姓,一般人还真难不受一点儿触动。
王贲笑着拍了拍副将的肩膀:“你既然挂念百姓,便亲自去和他们说清楚吧。”
说完,自己便转身回了魏王宫。
副将则走到百姓面前,将王贲之前告知的消息全说了出来。
但可能是红薯与棉花都还不曾在秦国大范围种植,其他各国都不曾听到消息,所以大部分百姓都不太明白红薯与棉花是什么,仍一直拉着副将问土豆玉米。
副将赶紧解释红薯也是一种高产粮种,而棉花则可以纺织布匹。
副将能看出百姓们对这两种作物并不十分信赖,但意外的是,他们竟然在最后都默契地选择了相信。
这又一次出乎了副将的预料。
一番打听后才知道,百姓们会知道土豆玉米的存在,是因为城中贵族在去年就从秦国弄回来了一些,种在地里后获得了大丰收——
这也是秦国预料到了的事情,毕竟摊子铺大了,就不好再如之前一般严格把控每一粒种子的去向。
知道了土豆玉米的存在,大梁城的百姓便对秦国多了几分好奇。
也是巧了,魏国有不少前往秦国做生意的商人。
这些商人一开始是冲着秦国的便宜布匹去的,但秦国卖给外地人的素色棉麻粗布价格几乎是秦人的十倍,这价格一涨上去,素色棉麻粗布根本就没了赚头,反倒是价格只涨了一倍的印花布买下来倒手后仍能赚取不少钱财,所以这些他国商人便只愿意倒卖印花布。
但不买便宜布,他们带去的钱财就花不完,难免在秦国境内逗留一段时间采购其他有利可图的商品。
然后,他们便听到了张良编写来归拢人心的小册子——
小册子落在嬴政手上后,以他性格,当然不会束之高阁,反倒第一时间就交给了王绾李斯,让他们先放下手中字数过多的书籍,先将小册子的模板做出来。
小册子上多是一些小故事,内容多,字数却少,雕刻成模板自然更容易。
于是不久,秦国的第一本纸质样书便出现在了嬴政的案头。
嬴政点头后,小册子的内容便开始大量印刷,并在极短的时间内送去了秦国各地,同时命人在各地给百姓宣讲上面的内容。
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可不懂这小册子的真正作用,他们只是觉得——
这上面的故事真好听、真有趣啊!
这年头连贵族都没多少娱乐活动,更何况老百姓?能有人专门给他们讲故事,都不用催的,每天几乎是刚到了各地官吏宣讲小册子的时间,只要有空,老百姓便会提着小马扎来到府衙门口听故事。
有那家境宽裕的,甚至还会带上一些小零嘴儿。
官吏们对百姓们这种“找乐子”的心态相当无奈,却又高兴于百姓们的积极态度,最后大多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这样的景象落在商人眼里,就变成一个想法——
官吏们讲述的故事,有利可图!
就连官吏们手中那薄薄的奇怪小册子,落在商人们眼里,似乎也变成了钱币的模样。
商人中有人见识好,听得多了自然窥见了小册子上故事背后的真意;有些只看到了小册子可以带来的利润,而根本看不到这背后的危险。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找秦国的府衙购买小册子。
嬴政得知此事后:“……”
有人愿意主动帮他在秦国之外的地方做宣传,嬴政怎可能拒绝?
他甚至特意给商人们降了价。
若不是想要小册子的商人太多,直接免费赠送他们也不是不行。
然后这些商人们拿到小册子回国后,便如秦国官吏般,专门找了个固定的地方宣讲小册子上的内容。
当然,他们是要收费的。
可故事这种东西但凡有人听过就能转述给其他人听,价格本就不可能定太高,所以买到小册子的商人给故事的定价,多半是一钱就可以听一个月。
这价格怎么也算不上贵,只要不是家中穷得揭不开锅的人家都拿得出这钱。
于是魏国也出现了与秦国相似的场景。
而因为百姓花了钱,为了“不吃亏”,每天只要有人讲故事,他们都会风雨无阻跑去听。
大梁城的百姓同样如此。
据当地百姓说,他们听那些故事都听了快一个月了,好多故事都能倒背如流。
所以……
大梁城的百姓,对秦国的好感度那是相当的高。
王贲:“……”
他赶紧将这消息传回了咸阳。
==·求情·==
嬴政真没想到,这小册子的效果竟然这般好。
虽然其中土豆与玉米起到的作用更大,但小册子中故事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嬴政叫来王绾李斯,命他们参照张良的小册子,再编撰一些有着相同效果的小册子出来。
鉴于百姓更爱听故事,他还特意叮嘱王绾李斯:“你们挑选案例之时记得选一些事态发展更曲折离奇的,老百姓的经历也记得挑前后相差更大的。若有不懂之处,将颍川郡的张良调到咸阳帮忙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