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1页
    王绾想要控制局面,却发现那些头脑发热的大臣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
    而环视一周,他毫不意外地发现自己往日交好的几个人,如李斯、冯劫等人都一脸担心地看着他。
    王绾愣了下,明白他已经被人架了起来,注定得不了好了。
    嬴政将所有人的反应看在眼里,突然开口问了一句:“扶苏,你觉得如何?”
    扶苏愣住,半晌没反应过来。
    直到嬴政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扶苏才终于回过神来。
    他顿了顿,开口道:“儿臣私以为,燕、齐、楚、越等地地处偏远不好管理,分封确实可以解决这方面的矛盾。”
    扶苏并未直接站队,但这番话的意思也已经很明白了。
    林阡愣住,不敢置信地看着扶苏——
    史学家确实猜测过扶苏本人是支持分封制的,但因为史书不曾明确记载,所以史学界也一直只是猜测而已。
    可如今,她竟亲口听到了扶苏为分封制站台?
    林阡看向嬴政,这一切似乎都是因为他多问了一句才发生的。
    那么,嬴政为何突然这么问?
    【是想考验扶苏,还是自己也觉得分封制也有一定的可行性?】
    好在扶苏很清楚秦国的根基是什么,于是很快补充了一句:“虽然分封制可以很好地控制那些偏远的地区,但其本身并不如郡县制优越。所以儿臣建议,地理位置距离咸阳更远的地方可以实行分封制,但距离咸阳更近的地方则应该继续推行郡县制。”
    林阡总觉得扶苏这个建议有点儿耳熟,过了一会儿才终于想起来——
    【这不就是汉朝建立初期搞出来的郡国制吗?】
    ==·罢相·==
    嬴政看了扶苏一眼,而后转头看向林阡。
    林阡不小心对上嬴政的视线,吓了一跳,赶紧在心里解释——
    【汉朝就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朝代,他们吸取了秦国对偏远地区掌控不足的教训,在汉朝建立之初采取了郡县与分封并行的郡国制。就像扶苏说的那样,他们在咸阳及周边可以严密掌控的地区仍旧施行郡县制,但在中央管辖力度不强的偏远地区则采取了分封制。】
    【这种郡国制在汉朝建立之初,确实为稳固汉朝江山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的产物,本身与分封制就有着根本性的冲突。郡县分封并行的郡国制从某种程度而言几乎可以算作是饮鸩止渴,所以汉朝建立不过才二十多年,诸侯就成了当时皇帝的心腹大患,等到汉朝建立的第五十二年,更是直接爆发了七国之乱。】
    【几代皇帝都在想办法削减地方诸侯的势力,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通过一道“推恩令”瓦解了诸侯的实力,成功解决了这一个纠缠了汉朝上百年的顽疾。】
    嬴政轻轻颔首,表示自己知道了。
    再转头,他视线落在扶苏身上。
    虽然扶苏提出的这种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制度并不可行,但这也说明扶苏并非一点优点也无。
    他没再追问,将视线转向了其他人。
    其他大臣却因为扶苏对分封制的支持而激动起来,一个个简直恨不得立刻让嬴政答应此事。
    眼见事态要进一步失控,李斯主动站了出来:“微臣私以为,分封制并不可行。昔日周文王、周武王不也同时分封了自己的后代子孙,以及在推翻商朝过程中建立了不世功勋的大臣,可最后的结果呢?无论是当时被分封的周王室子孙,还是当年君臣相得传出不少佳话的功臣,最后不也都随着长辈的去世而与彼此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当初周王朝分封了数百个诸侯国,可各大诸侯国从不视周围邻居为亲朋,反倒将彼此视若仇敌,互相攻伐。周天子名为天子,实则手中毫无实权,根本无法制止诸侯王之间的攻伐战争。”
    “而经过几百年的战争,当初几百个国家只剩下了不足两掌之数,最后被我大秦一一吞并。若陛下效仿周王朝再次分封诸位公子与功臣,日后难道不会重复之前战乱纷飞几百年的局面吗?君王大权旁落,诸侯群雄并起,天下民不聊生……”
    李斯认真看向嬴政:“陛下,难道您想要再看到这样的情况在我大秦重复发生吗?”
    “至于燕、齐、楚、越等国距离咸阳太远,政令不通的问题,”李斯深吸一口气,“上天保佑,如今四海之内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已经获得了统一,全国各地都已经被划分成了许多郡县,各郡县的官吏也都是陛下派遣过去的有才能的官吏,这样难道还不足够控制各地民生?”
    “至于诸位公子与诸位有功之臣,陛下封赏食邑,让他们可以获得国家从各地征收的钱粮赋税,便已经是极好的嘉奖了。”
    “让天下之人只认秦国与陛下,而绝不怀有二心才是治理天下的不二方针,分封诸侯则与此完全相反,早已不合时宜。”
    冯去疾与王翦等安稳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对热闹充耳不闻的大臣们见李斯出声,这才开口附和了起来。
    其他人大臣见状,总算意识到了不对。
    而嬴政并不给他们反口的机会,直接开口道:“天下百姓因各国连年不断的战争吃了无数的苦头,如今好不容易统一天下、平定四海,若是寡人现在又重新分封诸位公子,岂不是给自己招惹麻烦、为将来埋下祸患?若长此以往,百姓如何能休养生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