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境内,又闹起了民匪。总得派兵前去平乱。”
“只是,大军都被皇上太子带走了。如今京城只有三万禁卫军,还有两万五城兵马司。这五万人手,负责护卫京城安危。若是抽调兵将去平乱,京城兵力空虚,实在不妥。”
……
陆明玉也拧了眉头。
前朝兵制混乱分散,京城被破时各地勤王的兵还没到。永嘉帝吸取教训,建立大魏后,绝大部分的兵力和军权都集中在天子手中。
这也导致地方兵力不足。每一郡的兵力不过万,有的偏远郡县,只有一两千驻军。一闹起民匪,就力有不逮,需要京城派兵平乱。
往日,武将们都乐见这样的情形。领兵出京平乱,是立战功捞功勋的最佳机会。
可现在,京城里绝大部分武将都去了燕楚之地,留守在京中的武将,要么年纪大了失了锐气,要么就是受过重伤不宜上阵的。
梁大将军倒是骁勇,可他身负守卫京城之责,不能擅离京城。
朝堂中平乱一事争执不下。
乔阁老主张派兵前去,支援驻军。这也就意味着,还是以驻军为主。吏部尚书和礼部尚书都赞成乔阁老的意见。
这个提议,却被兵部尚书否了回去:“乔阁老不擅军务,不知这其中的道理。沧州既然闹了民乱,当地的驻军定然已经和民匪交过手了,抵挡不住吃了败仗才会急报朝廷。这等时候,一定要派出骁勇厉害的武将,一举平定民乱。”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大魏举国出征燕楚,国内绝不能乱。户部也支应不起三面开战。”
兵部的姚尚书是武将出身,当年随永嘉帝征战,在战场上受过伤,不能再亲自领兵打仗。永嘉帝令他做了兵部尚书。
姚尚书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
户部高尚书也赞成:“姚尚书言之有理。户部积存的粮草,够大军两年的用度。这是指大魏境内风调雨顺,没有赈灾或他用才行。若是民乱闹得久了,打仗要消耗粮草,战后抚恤抚民又是一大笔银子,户部确实吃力。”
内阁分了两派,吵了几天都没个定论。
四皇子压不住朝臣,只得将此事一五一十地禀报给乔皇后,由乔皇后定夺。
乔皇后心里也没底气。
她不懂兵事,一时拿不定主意。时时催陆明玉回宫,一来是惦记孙子孙女,二来,也是想和陆明玉商议此事。
陆明玉思忖片刻,低声道:“母后,民乱一定要尽快平息。先安内后攘外。父皇领兵征战在外,大魏境内绝不能再出乱子。”
乔皇后皱紧眉头:“这道理,本宫也知道。只是,乔阁老所言也有道理。如果将精锐派了出去平乱,京城兵力空虚,岂不危险?”
陆明玉目光一闪,沉声道:“没有十全的抉择。两害相较,取其轻。”
第三百二十九章 锋芒(一)
两害相较,取其轻。
乔皇后默默思忖片刻,终于下定决心:“你说的有理!本宫这就令人召乔阁老他们商议此事。”
顿了顿又道:“你也随本宫一同去文华殿!”
总觉得儿媳在身边更有底气。
陆明玉不假思索地应了下来。
乔皇后也不是优柔寡断之人,下定决心后不再踌躇,当即传了口谕。宣召乔阁老和六部尚书一同进文华殿议事,四皇子也得了口谕,匆匆去了文华殿。
这么巧,在殿外就遇到了乔皇后和陆明玉。
冷不丁地打了个照面,四皇子一脸惊愕,脱口而出道:“二嫂,你怎么来了!”
陆明玉瞥了四皇子一眼:“怎么,我不能来吗?”
四皇子何等伶俐,立刻收敛起掉了下巴的蠢样,连连陪笑:“是我说错话了,二嫂千万别放在心上。如今父皇和二哥他们都领兵在外,宫中能主事的,除了母后就是二嫂了。二嫂和母后一同前来是应该的。”
皇上不在,皇后可代表皇上。同理可证,太子不在,太子妃出面也是应该的嘛!
乔皇后还是第一次正式插手政事,心里正忐忑,被四皇子狗腿的表情逗得笑了起来,神色也和缓几分:“行了,别贫嘴了,先进殿再说。”
平日里乔皇后不怎么待见四皇子。到了这等时候,又觉得到底是一家人。关键时候还是一条心。
四皇子十分乖觉,特意让陆明玉先行。
陆明玉也没客气,扶着乔皇后进了文华殿。
……
内阁七人,每日轮流两个在宫内值守,以防有什么急事待处置。今日留在宫中的,恰巧是乔阁老和罗尚书。
乔皇后下了口谕之后,乔阁老和罗尚书很快便来了。
乔阁老一把年纪了,步伐半点不慢。罗尚书一边走一边低声对乔阁老说道:“派兵平乱一事,万万不可再拖下去了。现在连皇后娘娘也被惊动了,今日就得定下个章程不可!”
乔阁老沉声道:“不管如何,得以京城为重。”
罗尚书略一点头。
他和乔阁老本就私交甚笃,政见也相通。在这件事上,他也是出于为大局考虑,并没什么私心。
两人进了文华殿,一抬眼就见到太子妃陆明玉安然立于乔皇后身侧,同时抽了抽嘴角。
后宫不得干政。
事急从权,实在是内阁众臣争执不下,不得不惊动乔皇后。陆明玉来凑什么热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