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2页
    到了佛教、也就是孔雀王朝时期,婆罗门神话体系里的某些神明被诛杀干净,于是没落。
    张畏涂:“照这推测下去,很容易让人认为魔术师是因陀罗……或者说他是吠陀时期的天神、古婆罗门时期的天人或阿修罗。”
    林善渊插嘴:“古婆罗门神话里,天人和阿修罗势如水火。”
    张畏涂:“据去过诡镇的学生回来报告,天人和阿修罗的关系非同一般。”
    周满:“魔术师能够想到请求外援,说明他心思缜密,诡计多端,他们为了夺回不死天神的地位,必然用尽心机。自古以来,对待前朝皇族要斩草除根,没有例外。
    但是天人和阿修罗偏偏在新一代天神眼皮底下活过来,还不是无名无姓的活,了解过婆罗门神话就知道天人和阿修罗时常起争端,活跃得不像个前朝败将,而且相当骄横。
    天人奢侈无度,阿修罗残酷暴虐,每次掀起战争就去找天神收拾烂摊子,这关系虽然怎么看都觉得奇怪,也是我不能了解的,但是对于一个统治者而言,骄奢淫逸的天人和愚蠢莽撞的阿修罗关系恶劣、互相牵制,再好不过。”
    张畏涂懂了周满的意思,他猜测天人和阿修罗关系恶劣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迷惑天神,然后伺机反扑。
    当然结果如愿,天人和阿修罗反扑成功,天神绝迹。
    此后佛教兴盛,天人和阿修罗在对抗天神一战中损失惨重,休养生息,并不正面对抗,花了十世纪的时间慢慢驱逐佛教,拿回权利和信仰。
    “但是新婆罗门时期后,信仰还属于三相神,天人和阿修罗为什么不弘扬吠陀时期的天神之名?”
    “因为这个时候的天人和阿修罗已经不是天神。”周满说:“我不知道中间发生过什么,但是天人和阿修罗杀死天神后,没能回到长生不死的状态,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长生不死的方法。
    通灵新咒的改良就源于此,其问世到迅速发展不过短短百年就被扑灭,甚至没有相关的历史记载,原因在于渎神。”
    “商羯罗死了一千多年。”张畏涂指出。
    周满摇头:“我不认为他已经死亡,种种线索让我直接猜他就是魔术师、因陀罗,也是统领天人和阿修罗的帝释天。”
    他曾经跟魔术师有过一段相处时间,也见过他跟西王母的合作,对此人深沉的心机和谋略敬而远之,有时细思还会产生一种直面深海的恐惧。
    “我一开始以为西王母要毗湿奴的死躯是为了有朝一日复活,直到我发现她在昆仑里留下自己的躯壳,我才反应过来,毗湿奴死躯不是她为自己而留,是她跟魔术师的交易。
    墓穴里的通灵新咒也是魔术师留下来的,他想复活毗湿奴。”
    林善渊飞快记录周满的爆料,信息量巨大,心脏震撼,脑壳还有点疼,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张畏涂显然沉稳很多:“复活毗湿奴的目的,估计跟长生不死有关。那么邪教,三相和南海海域探测到的大蛇又怎么说?”
    周满:“我不清楚这些信息,你们没跟我说过,不过我知道魔术师一开始想要黔川这两块地,被西王母拒绝,可能因此选择南海海域经营他的计划。”
    张畏涂闭眼,表情毫无波动,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忽然睁开眼说:“我知道了,感谢您及时告知,希望您谅解我们的工作,配合我们的调查。”
    周满无所谓,张畏涂为人向来谨慎,目前不太信他是很正常的表现。
    调查人员过来请他配合调查,周满裹紧外套,突然回头说:“个人想法,复活毗湿奴很可能只是魔术师的目的之一,而我不觉得毗湿奴复活是件很糟糕的事情。”
    张畏涂面无表情地看他。
    周满一字一句说:“毗湿奴是‘维护’之神,性格温柔强大,亲近人类。”
    第115章 往世书(1)
    港城临海军区遭袭,警报响彻天际,迫近的厚重云层电闪雷鸣,海面波涛滚滚,天与海的界限几乎分辨不清。
    穿梭于云层中的黑影被观测到具体形象,经过数据模拟出基本的外型,清晰地呈现在电脑显示屏上面。
    “阿修罗。”老板说。
    巫雨洁若有所思:“我比较好奇它们的翅膀。”
    老板:“假的,机械金属翅膀,利用通灵新咒支撑它们飞翔。”
    “陆对空,我们处于劣势。”巫雨洁说:“我枪术不太行,要是李道一在就好了。”
    李道一擅长枪术,连超凡之术都跟枪术有关。
    这时负责观测的调查员声音冷静地汇报:“敌袭!敌人正在切断军区退路,现在我们四面环海,无处可退。”
    老板走过来:“调监控,放大图像。”
    远程对地监控全面拍摄军区外现状,从三条环山公路被懒腰截断、海水倒灌的画面到正被的港口,大片灰烟瘴气和灼灼火焰当中,有一道身影穿梭其中,肆无忌惮地制造破坏。
    接连拍摄这道身影的图像,放大到连机械翅膀和后背术阵连接的部位都清晰可见。
    “婆罗多刹帝利军长卡莉,表面为婆罗门长老院服务,实际是大长老商摩罗的得力臂膀。”巫雨洁走上前,看着屏幕里的人影说道:“很明显是为毗湿奴死躯而来,这是完全撕破脸的意思了。”
    老板:“就算他们在比赛中胜出,奖品也是死神之躯和拘尸那罗二选一。少数服从多数,其他人更想要后者,他们只能铤而走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