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有旨,传兖王即刻返京,不得延误,钦此!”
作者有话说:
【1】唐张籍《征妇怨》
【2】唐韩偓《五更》,原句“光景旋消惆怅在,一生赢得是凄凉。”
多来点评论吧,每天在山洼洼里冻得手冷脚冷码字都慢下来了呜~
第52章 几回魂梦与君同(四)
隆康帝急传封璘回京的原因,很快便对他揭晓。
三天两夜的驱驰途中,封璘从传旨内监口中得知,正当江南商战趋于尾声之际,一个传闻却在江宁和京城两地不胫而走——
有人说,七年前在钦安城楼自尽谢罪的秋千顷并没有死,而是改头换面成了兖王殿下的入幕之宾。
传闻既出,很快以三人成虎之势在唇舌间肆意流淌。百年皇城,高墙耸立,绝顶高手奈何不得的宫禁,消息不到半日便渗透进去。仿佛只闻其声不见其影的毒蛇信,刹那间令圣人青了面色。
“都知道殿下这回在江南大出风头,难免有那起子眼红小人躲在暗处嚼您的舌根。木秀于林,圣人心里明镜似的,此番叫您回去不过例行询问,好堵住那些个不安分的口舌罢了。”
虽得内监如此抚慰,但封璘并未因而放松警惕。八百里加急来的圣旨,总不能只为询问那么简单。他叮嘱杨大智,务必尽快探知消息源头。
车驾抵京之日,时值盛夏,寝殿内却是窗闼紧闭,历来供应不歇的冰块连宗影儿都没瞧见。
封璘敛袍下拜,眉梢眼角有种很清爽的干净:“臣弟见过皇兄。”
“阿璘回来了啊,赐座。”
楹柱后传来一个孱弱的声音,透着与满屋子暑热格格不入的虚凉。封璘没有入座,抬头见隆康帝由宫人搀扶着,步履缓慢而疲沓,这么热的天身上居然还罩着皮氅。
他行几步已是喘咳不断,黄德庸快步上前,恭身递过帕子。他不要旁人经手,自己用手帕揩掉了唇边白沫,勉强笑笑:“愣着干什么,坐。”
封璘谢了恩,仰首时说:“皇兄近来身子不大爽利吗?”
隆康帝道:“太医说无碍,不过是时气所感,将养几日便好。”他看着堂下封璘,目光在玛瑙珠泽上停顿的时间格外长,忽作一笑,“阿璘的个头好像又长了些,是个大人了。来人啊,将浙江新进贡的龙井端一盏赏给兖王。”
封璘明白圣人不欲多谈论病势,遂调开话题道:“江南子粒银皆已征收完毕,除却赈灾之用,尚有千万两余额充入府库。详尽奏报在此,请皇兄过目。”
他从怀中将收拾妥帖的奏报拿出来,双手递给黄德庸。
然而隆康帝对江南之事似已兴致缺缺,接过奏封仅是潦草一眼,便搁置了,“阿璘辛苦。朕听闻你此番下江南,还曾与七大商社交手,连江南商魁猗顿氏都成了你的手下败将,可有此事?”
封璘饮茶的动作一顿,堂中不闻他响,只听见茶盖阖上的清脆声,他蓦然抬眼道:“皇兄有话,不妨直说。”
“你背后的谋士,”隆康帝紧盯着封璘,“究竟是谁?”
想到京中传闻,封璘放下茶盏,道:“蜚短流长在民间传传也就罢了,若是惊扰了圣听,那便罪该万死。”
隆康帝病态难掩的容长脸上神色几变,最后换上了一副慈蔼形容,“阿璘,几年来朕为你苦心铺路,当中用意你该清楚才是。朕膝下寥落,皇子中最出色的也未见得有你万一。倘若朕有不测,大晏江山须得你来撑,何必为一人耽误了大好前程。”
话已至此,倘若封璘识趣的话,此刻便该叩谢隆恩,再顺势下坡地澄清传闻虚实。
岂料他起身大拜,沉声却道:“皇兄既有心畀以重任,当知‘其身不正,百令难从’的道理。臣弟幼时少学,自师承先太傅秋千顷,方知世间齿序礼教。钦安惨案后忠良蒙冤,我为先生弟子,亦夙夜难安,只怕担负不起皇兄的厚望。”
隆康帝对这样的谈话走向始料未及,半晌愕然,神色逐渐沉下去:“阿璘想说什么?”
封璘从容无畏,朗声道:“臣弟请皇兄下旨,彻查当年钦安惨案,还秋千顷、杨大勇,还有被冤杀的百名骑士一个清白!”
“荒唐!”
短暂的死寂过后,隆康帝拍案而起,身上氅衣无声滑坠,他颤着肩臂,戟指狠狠戳向封璘:“钦安一役,就因秋、杨二人临阵畏缩,国门失守,倭寇长驱闵州三百里,八地万民受尽荼毒,你怎还有胆量替他们平反?!”
宫人内监“哗啦”地跪倒,殿中刹那间落针可闻。封璘沉抑笃实的声音响起,与隆康帝风箱似的粗喘形成鲜明对比:“江山涂炭,究竟是因他二人临阵胆怯不敢一战,还是朝中有人釜底抽薪,连累他们无能一战?”
“你!”
隆康帝略无血色的脸上浮起一层病态的红,他痛声咳了良久,抓起黄德庸奉来润喉的茶盏,奋力砸出去。
然而茶水只堪堪沾到了封璘的衣角,天威之下他纹丝不动,继续道:“钦安之败,本就疑点颇多,从前皇兄在朝受外戚掣肘,虚应故事乃是为了自保。可如今高家已经倒台,拨乱反正、沉冤昭雪,眼下就是最好的时机。皇兄到底在犹豫什么?”
隆康帝怔怔地,身子摇晃几下,颓然跌坐回龙椅上。
“陛下——!”
是啊,他到底在犹豫什么?隆康帝举目,略过黄德庸紧张的注视,望向头顶梁柱上的盘身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