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婴随后:“人同此心。”
众臣本就松动的坚持,再经朝中这些真正的中流砥柱一致附和,自然亦道:“人同此心。”
沛南山长无奈,他叹息一声:“既是如此,那今日那便拿出个章程来吧。”
于是乎,他们在殿中足足商议了好几个时辰,不思水食,直到天色暮黑,内侍大臣入殿掌灯时,众人才如梦初醒,意识外面已经天黑了,也意识到疲惫与饥渴,但离开时,每一个人都不见疲倦颓靡,反而是激动红脸、眼神发亮,带着一种莫名的的亢奋。
——
楚地
盛夏之季,赫赫炎炎,河水清幽流淌绿草如茵,狄戎的壮实马羊在草原最茂盛的嘉里溪畔咀嚼着青草,这时一辆青铜轺车由一队布衣武士护送着,一路脆疾地奔入北戎境地,惊起草中的牛马抬头,慌蹄羊咩,马甩尾打响鼻。
这支匆忙而来的车队一路直驶入北戎王的地界,路上遇上拦阻盘问,便从青铜轺车内伸出一块黄铜令牌,上面雕刻着一个甲骨文“戎”,这乃王令,所有北戎族的人都不能违背,这块令牌按理应当该是在北戎王的手中,可如今却旁落他人之手,为何北戎王不曾声张丢失,另如今这持王令的乃何人?
他们惊惶猜疑之际,却不得不遵令放行。
一路通行至北戎王那被重兵驻守的敖包前,那辆代表着贵族才奢用得起的青铜轺车停了下来,北戎王在对方拿出“王令”时就收到了传讯,他心底惶惶不安,坐立不安之际,也顾不得身份,率先候在了敖包之外,便是想第一时间看看究竟是谁手持他们北戎“王令”而来。
“王令”丢失已久,他不是不想寻,而是不敢寻。
这世上的事情或许都是这样,越想避开什么就越避不开,如同梦魇一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在见到下车之人,他却脸色遽变,如遭重击一般踉跄地退后一步。
“怎么会是你……”
次日天还没有大亮,只留下一辆青铜轺车的一队布衣武士骑马秘密地离开了北戎境地,而在这之前北戎王的敖包帷中灯火一夜未熄,那偶尔传出帐外的粗重喘息,来回踱步的啪啪声,愤懑而克制,最终化成一片摔落砸毁的“噼里啪啦”暴戾声响。
敖包外的守将虽听着心惊,但面上却是没有什么表情继续守岗。
九月,楚国王城郢都
这是要布雨了,乌云压在天空之上,凉风一阵一阵地吹过,与地面上的汗蒸暑汽相较劲,谁也没让谁,冷热交替。
风拂过凤唳亭,摇响了檐边挂着的那一排玉兰清脆铜铃,发出铃叮咚响,坐在圆石凳上的陈患正在整理桌台上那些散乱一地的密函与书卷,他是近臣,师从徐羊子十三载,今年二十有余,虽身负有些治国之才,却却比不上各国真正树立了功绩成就的名士,他能成为近君之臣,大抵是旁人议论嘲弄原因,他姓陈。
国君站在王宫园林树荫下,他望了眼,便惶恐地移开眼,垂柳之中的国君大袖飘飘,仿若仙鹤展开美丽的羽翼,霜翎不染泥,风吹草动,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观此时他悲撼不动、水火不侵的平淡模样,谁能想到前一刻他曾在这风唳亭中疯戾扫荡开一桌的密函与卷书,面色泛冷白色泽,因情绪太过激烈而将眼尾染红一片。
在收拾期间,陈患不经意看到谍报上被人翻阅展开的密报,上面的内容可谓是一条比一条更令人心惊。
约半年前的事,有几个月前的事,亦有近期发生的事情。
半年前的事自然是楚王惨失四位相伴长大亦臣亦友的骁勇将军。
几月前的事则是奉令前往讨伐南昭国的楚军竟一去无讯息,最终得讯之时,却是沉重的五个字——船沉,全军灭。
后来他们才得知,南昭国得以以微弱之势反败为胜,皆因巫族前期舍命相护,在熬挺了近一月时,秦太傅领着神兵天降,最终大败了楚军。
近期发生的事情则是秦国正式宣告断绝与楚国的一切来往,秦太傅在官署发公文,其中有一句写着——公族之仇,铭刻于心,私不以为伍,秦楚两两相怨不可解……
这是秦国公然在与楚军挑衅宣战,早朝之时,众臣得知此事勃然大怒,怒斥秦人都是一群愚夫、老货。
“秦敢行如此之行径,怕不是早在暗中与赵国结盟,欺我楚地耐它不得!”
正是因为秦国在这种时刻越发嚣张,他们就越加笃定秦国只不过是一头纸老虎,绝不敢轻举妄动,此番言论亦只有一种可能……
“秦国这些年一直都低调收敛锋芒,此时如此狂傲,定是背靠大树好乘凉,果真是懦夫行径,不敢直面力汇楚、赵,竟以这等谄媚之举来讨好赵国!”
“想让赵国替他们出头,秦人孬种,不足为患矣!”
三国中,若有一方直宣与其中一国为敌,秦国要不是傻了,那便是在向另一方表面立场,断了左右摇摆的退路。
下朝之后,国君的情绪一直不太稳定,他唤陈患来到凤唳亭后,却一言不提国政策论之事,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看着那些翻阅过无数次的谍报信息,然后他突然爆发,将台面上东西一手拂翻砸地。
“她要与孤……”他额上青筋暴起,似发恨一般地从喉中吐辞轻慢:“两、两、相、怨、不、可、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