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1页
    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十分怀念当年素有贤名,一心辅助他打理政务的太子, 可是六年前,听说太子妃有孕,很有可能为太子生下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补上太子的最后一块短板,加之有心人的处处挑拨,疑心太子要篡权夺位,便费尽心思的将太子牵扯到别人犯下的案子中,以明显很牵强附会的理由将太子,以及与太子相关的人等,全都打入废黜、贬谪。
    等到他将朝堂大清洗一遍后,就发现朝局已然有些失控,几位实权在握的皇子结党营私,朝臣也都各生私心后,就忍不住怀念起有太子在时的种种好处,可他即便已心生悔意,也为时已晚。
    毕竟他当初在废黜太子,将太子赶出京城时,曾经公开训诫对方,未立不世之功,此生不得再回京城。
    可是纵观历朝历代,能立下不世之功的,除开国皇帝外,也就那些善于领兵打仗的将领,在抗击外乱侵犯或是平叛时,才有可能立下这种大功。
    废太子已被流放到偏僻荒凉之地,手无兵权,不仅东宫属臣都已被惩处,连与他在政务上接触较多的朝臣,当时也都惨被罢官贬谪,终其一生,恐怕都没有机会立下不世之功,更别提是重回京城。
    毕竟君无戏言,最好面子的皇上绝对不愿自毁前言,就算心中懊悔,也不会松口收回圣谕,可是这种高产作物的出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亩产达千斤以上,还不需占用良田,不仅能福泽万万百姓,更能增强国力,绝对能称得上是不世之功,若是交由那位给献上去,让皇上顺利成章的召回废太子,整个朝堂的局势恐将又要面临一番新局面。
    而眼前这位,当然也要随旧主重回那庙堂,继续他未尽的事业。
    “没想到你始终心系庙堂,纵然经历过那些,仍旧不移旧志。”
    看到对方身穿一身短打,熟练的为那位东家太太驾车,眉间疏朗,丝毫不见郁色的模样,他原以为对方在经历过卖身为奴的变故后,已然看开那些如浮云般的功利,事实证明,是他想多了。
    对彼此知之甚深的故友重逢,当然有很多话说,不过眼下显然不是什么好时机,一行人抵达李家大宅后,陈凤琪请高院长帮忙陪客,她自己则去安排晚上的宴会。
    书院现有近五十名先生,再加上青娘、袁文义等管事,以及玄隐先生身边的随行人员,以及那几名学生,晚上少说也要备上九桌饭菜。
    虽然这场宴席的主角是红薯,可她总不能只给众人上些蒸红薯、红薯饼及红薯粥等食物,事前没什么准备,就突然大摆宴席,要招待这么多人,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好在家里不缺人手,李家庄又是个盛产各食材的地方,不用特意采购,鸡鸭鱼肉都是现成的。
    只需让人现抓现杀现清理,除了新鲜的,还有果木熏的腊肠、腊肉,随便整一下,就是一桌很丰盛的家常宴。
    陈凤琪重点安排的,是让人如何做红薯,清洗过的红薯削下的皮也不用浪费,可以留着喂猪。
    曾经的陈凤琪没有这么精打细算,毕竟在她之前的人生中,见惯学校食堂用来装剩饭剩菜的桶,顿顿都能装满一大排,她自己也没少做贡献。
    可是来到这个时代,即便她自己没有亲自去种田种地,只是在一旁看看,以及统计一下收成,深知付出艰辛劳动后,只能收获数量极少的粮食时得悲哀。
    这也是陈凤琪对高产作物那么执着,明知会更加让高显起疑,还是拿出海图,托他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忙寻找高产作物种子的原因。
    与此同时,因为深知这个时代的粮食更加来之不易,她也变得精打细算了些,不仅这红薯皮,人不食用的菜梆子、洗碗水、刷锅水,都会聚集起来留着喂猪。
    当然这些也是时下普通百姓的惯常作用,只是像李家这样经济比较富裕的人家,往往不屑养鸡喂猪而已。
    听说这李家庄的主要经济来源,除了砖瓦作坊,其它的都来自各个养殖场,玄隐先生颇感意外。
    “东家要供养如此大规模的一家书院,仅凭这些进项,如何能承担得起呢?”
    想到经他手的那些收入,高显微笑着捻须道。
    “太太拥有过人之智,既然建得起这间书院,还敢一再扩招,我们就不用担心书院的运营问题,你今天已经去书院周围看过吧。”
    看到对方坦然点头,高显才接着道。
    “不妨实话告诉你,书院外围的街道、集市与住宅的所有权,都已归属书院所有,也就是说,那些屋舍将来的经营收入,都将归书院所有,只要我们好生运营,书院的未来绝对可期。”
    而书院被划分为四份,东家与书院本身各占四成,院长占一成,院务会的九名成员会分享一成,高显退出院长之位后,这一成份额就会交由继位者玄隐先生。
    随着书院这次的大扩招,让更多人知道南江书院的同时,也知道了李家庄这里,除书院这边的师生与家属,有共计一千余人外,附近还住着因为有家人在李家庄做工,阖家迁居过来的居民,那些有近两千人。
    三四千人的常居规模,完全可以算得上是座小镇,人多且聚集的地方,就意味着有生意可做,所以书院外的那些店铺,现在已处一铺难求的状态。
    书院里的收费不高,固然极大的方便了贫困之家的孩子,但是书院是凭报名者的素质挑学生,而不是看到人家孩子可怜,就一股脑的全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