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1页
    对于书院里发生的各种变化,都在书院中工作的许君程夫妻当然清楚,虽然许君延的恩师袁家还没有被正式平反,但是像他这样,因是袁家门下,就被牵连的人,已经被正名,可以被官复原职,重新录用。
    虽然新帝为彰显仁慈,也为尽快稳定局势,并没有对朝堂上的众臣大刀阔斧的进行整顿。
    但是被查出确凿的证据,证明他们确实参与过四王叛乱,是四王忠实拥护者的官员数量不少,京中空中的职位也多。
    若在这时选择重返朝堂,可以说是将来大有可为,所以对于南江书院的每一位先生而言,这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选择。
    “夫君想好了吗?”
    许夫人问出这个问题时,心情十分复杂,在南江书院的两年,是她这辈子除年少天真的少女时期外,过得最充实,也最开心的时光。
    她现在已经是书院帐房中的二管事,每天的工作并不轻松,却让她乐在其中,十分享受这种不仅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赚钱,还受人尊敬的生活。
    这种尊敬,与她过去身为官员夫人时,受到的尊敬不同,在这李家庄,大家都知道她是书院中的白管事,而不是许君延的夫人。
    书院里的师生与工作人员敬她,也不是因为她是书院中某位先生的太太,而是因为她是掌着书院财务支出的管事。
    京中虽然繁华,官员家眷的生活,固然挺安逸,可是比起她现在所享有的生活,她已不再怀念京中的一切。
    可是出嫁从夫的观念,早就深植于她的观念中,不管她心中怎么想,离开与留下的决定,还是要交由她的丈夫决定。
    成亲一二十年,许君延对自己的妻子还是比较了解的,看她那明明十分在意他的答案,却故作无所谓的态度,让他不禁失笑。
    “想好了,我决定留下,反正就算留在这里,稳儿他们依旧可以享有最好的教育,将来他们若是进入仕途,也有那些叔伯照料,不会耽误他们的前程。”
    虽然离开的那些人,只在南江书院中生活了一两年的时间,可是大家同为天涯沦落人,说是一见如故也不为过,短短时间内,就能结交下深厚的友情,对书院的感情也很深。
    听到这话,许夫人先是一喜,接着又忍不住有些担忧,怕对方是因顾虑到她,才会做出这个决定。
    “可是,你现在还不满四十岁,就这么放弃仕途,会不会太可惜了一些?”
    毕竟丈夫寒窗苦读近二十载,才成功考取进士,并步入仕途。
    对于这个问题,许君延已经认真考虑过。
    “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我很喜欢过这种可以教书育人的生活,家里衣食无忧,与同事也都相处得十分和睦,没有什么争执,也不用勾心斗角。”
    “东家不是说了,等到将来我们到了退休养老的年龄,还可以领取退休月钱,病了由书院出钱治,死后还会由书院出丧葬费,生老病死都有人负责,多好。”
    许夫人自己就是书院帐房的管事,当然知道这些都是书院已经明文制定的规则。
    “是啊,世人常说养儿为防老,我在此前从未想过,仅靠着一份工作,就能过上这种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老有所依的生活。”
    甚至连儿女将来孝不孝顺,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心里踏实。
    此时的许君延不会知道的是,他此刻还在想着,等到他的孩子将来若能进入仕途,可以请那些已经选择离开书院,重回仕途的前同事们帮忙照看。
    然而在不久之后的将来,随着南江书院一跃成为安国最令人瞩目与向往的书院,入学名额也变得极为珍贵,竞争极大。
    像许君延这种被书院授予高级教授职称的先生,每人每年拥有两个十分珍贵的推荐名额,反倒成为被人争相求着讨好的对象。
    这让许君延过得远比他当官时更加受人尊敬,却又不用疲于应酬那些人际往来,身心舒畅的同时,还能享受育人成材的成就感。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自南江书院毕业后,在各行各业中,陆续取得各种令人惊艳的成就,还能享受到那些学生们的孝敬与爱戴,日子过得无比逍遥自在。
    而南江书院继那场红薯采收大会首次扬名之后,再次名扬安国的契机,在于南江书院的首批,近二百名的学生正式毕业后,竟然被朝廷直接征调。
    最优秀的十几个,选入六部,剩下的一百多人,也都各有归处,分别被派入各级地方府衙。
    虽然那些学生最多只是个童生,并没有正经的功名在身,最多也就是被安排些九品不入流的低等职位,或者只是胥吏。
    可是这番史无前例之举,所透露出的一些信号,却让许多人都暗自感到心惊,因为那些职位过去都是某些中低级官员的自留地,朝廷根本无暇顾及,看着不起眼,其实牵扯重大。
    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康平帝为报答玄隐先生与南江书院当年曾帮过他的义举,有意抬举南江书院与南江书院出身的那些资质平庸,与科举仕途无缘的毕业生。
    康平帝却认为,邵云博之所以会建议他颁这个旨意,既是为了帮他对外彰显自己知恩图报的形象,也因对方存有一定的私心,有意照拂对方在南江书院当院长时招收的那批学生。
    就算对方存有私心,康平帝也毫不介意,毕竟这次的操作又是对方一贯的作风,建议是对方出的,那批学生的归去,也是由对方安排的,此举所产生的功劳与赞誉,却都被他占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