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4页
    ——因为自己永远也不可能取代她。
    这些年,她一直侍候黄壤。她太了解黄壤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控黄家了。
    她这个人,绝非表面上那般无垢无瑕。相反,她精于算计、步步为营,她表面有多温婉,背地里就有多狠辣。
    戴月咬着唇,过了许久,黄壤终于调完土。
    一把金色的土壤在地边重新凝结,渐渐幻化为倾城之色。黄壤一边整理衣裙和鬓发,一边说:“好了,让佃户重新将苗扶正。”
    方才她调土,地里的初苗果然被搅得七歪八倒。
    戴月连忙应了一声是,黄壤这才离开。
    次日,第一秋带着李禄、鲍武再度前来查看时,土里的种苗已经恢复了生机。
    “简直神奇。”李禄啧啧赞叹。
    戴月见了第一秋,下意识跑过来,她扬起一个笑脸,道:“监正大人,昨夜我一夜未眠,终于重新调土。果然,种苗已经恢复了。”
    第一秋扫视整个农田,微微点头,道:“戴月真是人间奇女子。”
    第一次,他没有叫她戴月姑娘。
    戴月心醉,她面色通红,道:“我……能为秋大人解忧,戴月也……特别开心。”
    李禄一看,这……人家话都说到这种地步,自己二人在这里可就不合适了。他说:“监正,下官和鲍武帮佃户干点活。”
    第一秋嗯了一声,鲍武还莫名其妙——我俩去干活?!
    李禄拉上他就走。
    及至下半年,一种名叫梁米的粮食种子横空出世。它极为耐旱,可以在毫无水源的情况下依然生长结穗。而且叶片肥厚,最能储水。
    成元二年,司天监将种子发放下去,要求百姓必须全部种植。
    当然了,此事也没那么顺利。
    百姓种植梁米之后,很快就有了收获,然后黄家被骂了个狗血喷头。
    ——这玩意儿实在是太难吃了!
    黄墅虽然收了银子,但可不会被戴月遮掩!他毫不犹豫地把戴月推出去,于是世人皆知,这天杀的梁米,出自戴月之手。
    戴月还没开心几天,就陷入了被世人指责的尴尬境地。好在司天监派人保护,这才让她还能好好地在黄家生活。为此,黄墅十分不快,屡次打骂。
    但好在,大旱很快就来临。
    河水干涸,赤地千里。
    其他粮食逐渐枯死,百姓连树皮草根都寻不到了。可偏偏,梁米还活着。它植株低矮而且强壮,叶片和根茎十分肥厚。百姓实在渴得慌了,发现其根叶生嚼也能解渴。
    虽然味道确实糟糕,但为了活命,谁还顾得这许多?!
    一时之间,骂声骤停,随之而来的,全是赞誉。
    戴月这个名字,因祸得福,世人皆知!
    而此时,黄壤仍在练功。
    天下事被隔绝在外。对世人而言,这是民生大事。可对她而言,说到底这只是一场梦罢了。好梦完结,世界会苏醒,只有她将重陷深渊。
    她的时间如此珍贵,哪还有心思去做什么梁米……
    直到这一天,第一秋前来黄家提亲!
    第29章 盛名
    从成元初年到成元五年,时间匆匆而过。
    戴月从一个无名丫环,逐渐闻名于天下。黄壤平时并不怎么培育良种,但给她的种苗却十分完美。每一样种苗流到市面上,都能引起世人争抢。
    戴月看得心惊——这几年,黄壤根本没有在育种之事上下过功夫。为何她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育出这般品相完美的种苗?
    ——当然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些东西,黄壤当年在梦外早已试育了无数次。如今看来轻松,不过是因为当年处处呕心沥血罢了。
    于是五年之间,戴月不仅有梁米这样的惊世之作,她还“培育”出了名叫一瓣心的名茶。
    一瓣心出茶极低,但其入口之甘美,足以令人忘忧。很快此茶就成为王宫贵族争求之物。
    她甚至也为天下医者培育出了一种名叫苦莲的药材,可以有效防止伤口感染化脓。而苦莲产量大,自然价格也低廉,其磨粉之后,就成为百姓家中常备的外伤药。
    还有一种豆种,不仅果量翻倍,其花、叶、茎、根皆十分细嫩,全都可以做菜。
    如此频繁地育种,而且均大获成功。戴月被人众星拱月,去到任何一处,等待她的都是如潮水般的赞誉。渐渐的,那些人都称她为“戴月姑娘”。世间人甚至为她贺号玄度仙子。
    越来越多的贵家公子向她提亲。
    当然,她是黄家的家奴,她的亲事,自然要经过黄墅。
    而黄墅却是不会允许的。那些贵公子固然能开出优厚的条件,但无论条件多优厚,始终也比不上如今戴月带给黄家的财富。
    黄墅可不傻。于是那些上门的公子哥,一个两个,全都被推掉了。
    戴月在外面声名显赫,可在黄家,她始终只是一个丫环。黄墅是不会单独划给她农田的,她甚至依然住在黄壤的院子里。
    黄壤自然不会苛待她,她的一切吃穿用度皆于黄壤无异。可戴月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她想要为自己谋另一条生路。
    成元五年初春,黄壤正在练功,忽然下人来请,要她前往正厅见客。
    黄壤只得换了衣裙,带着戴月前往正厅。
    刚进到厅中,就见黄墅和第一秋已经分宾主落座。黄壤只得上前施礼:“见过监正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