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考了解元,关州城人激动都来不及,说等您回来的那日,全城都要来给您接风洗尘。”
她没有高兴,反问:“到了秋收的日子了吧?让大家忙农活去。我又没做什么大事,这么轰动干什么。”
“可您毕竟是......”
“就告诉大家,不必为我操劳了。即便他们等,也寻不到我。”
卫兵将话带回城中。
部分百姓只好放弃,另一部分坚持要等她回来,天不亮就在城门口守着。
没想到黎云书换了身当年在关州抗敌的服饰,混进众卫兵中。等她到家后,才吩咐卫兵遣散百姓。
令她想不到的是,来家里提亲的人越来越多了。
关州富商、才子,甚至于阳关道其他地方的权贵,都宁肯驱车数日亲自来提亲。
这关州城人尚好拒绝,那些千里迢迢来的官员可没那么好对付。黎云书起先还彬彬有礼地回拒,后来她烦了,干脆抛了一句“若贵公子不是状元,还请好好读书,不要再来打扰”。
自那之后,所有的高官、富商子弟都被揪出被窝,日夜鬼哭狼嚎的背书。一边背,还要一边听长辈们恨铁不成钢的怒骂:“你考不上状元,日后连个媳妇都娶不到!”
按理来说,黎云书应该凭着解元身份做个不错的官,可是一直到了十月,她还是没听到任何消息。
只听到了李谦的一声轻叹:“怕是有人在朝堂上说了什么,抑或他们对你仍然存有戒心。大邺十三个解元中,余下十二个都有官可做了。唯独你,又是女子,又是沈家旧友,身份实在不友好。”
朝堂之事,她干涉不了。
不让她做官,不给她好处,黎云书就只能继续科考。
下一次,是明年三月的会试。
会试的地点在邺京。
她盘算着要不要去邺京时,却觉出了难处。
关州在西,邺京在东,两者离得并不近,路费就要花销不少。
以清安城的物价来看,邺京的食宿费会更高。
而阿娘病重,子序每月谋生的银钱少得可怜,还需要她去卖煎饼补贴。这么一盘算下来,压根支付不起她进京赶考的费用。
朝廷不给官职,科考没有支持,经商亦没有基础。
难道就只能卖煎饼了吗?
第46章 .入伍人才,可别埋没了。
刚巧那几日,关州下发了征兵的布告。
黎云书去在去书院的路上,忽遇一老伯。
他手里举着布告,时不时用袖口抹泪,神色凄凉。
旁人七嘴八舌地感慨:
“又是一个代请从军的。他家虽有钱,可谁知道随了军还能不能回来,哪敢帮他啊?”
“要说这老两口也是可怜,四五十了才有个独子,偏生体弱多病。这种人送到战场上,不是摆明了......”
布告上的赏额是一个月二十两银子。
相当于她拼死拼活一个季度的收入。
这额度不算低,有不少人在老伯面前徘徊。
黎云书瞧了眼天色,知道自己已快迟到,可她怎么也挪不动步子。
二十两。
若真如他所说,阿娘和子序的花销,根本不必再担心。
她正思索着要不要帮这个忙,巡城的人忽闯了过来,“这是干什么呢?”
人群一哄而散。
老伯险些被绊倒,被黎云书一把扶住,“当心。”
他见有人靠近,神色先亮了一下,待瞧清楚黎云书后,又黯然低垂下眼,“多谢姑娘。”
黎云书看他临近古稀之年,缓下声问:“贵子年方几何?”
“他啊,今年刚刚弱冠。”一提到儿子,老伯眼中泛起雾气,“姑娘若是想提亲的话,还是罢了吧,他马上便要服兵役,也不知......唉。”
待将老伯扶至院门前,屋内传来一少年焦急的声音:“爹,您腿疾还没好,怎么又出去了?”
黎云书自觉退后开,看那少年朝自己带着歉意道:“多谢姑娘。”
老伯眼泪一下子滚了出来。
“春生,爹没能帮到你,”他呜咽着,面上满是哀色,“这几日你想吃什么,就让你娘赶紧做吧......”
黎云书默无声息地打量着父子二人。
面前的少年一袭蓝袍,脸色白得和纸一样,脖子似乎轻轻一拧就能断。莫说是扶着老伯了,连他自己的手都在发抖。他笑得勉强,“爹您这是什么话,保家卫国,该是好事才对。”
他们家看起来不缺钱,唯独想让儿子活着。
可黎云书现在最缺的就是钱。
她思量一会儿,问:“您说的赏金,是真的吗?”
老伯震惊,“姑娘莫非能找到人,替我儿从军?”
“是我想替他从军。”黎云书解释着,“我的娘亲病重,弟弟尚幼,手头确实有点紧。”
老伯明白了她的意思,皱起眉,“姑娘,此事我们是认真的,还请切勿说笑。”
“我并没有说笑。”她解释道:“我家中尚有弟弟,可伯父只有一个儿子。再者,我并非弱不禁风之辈,当年关州战乱,我可是出过力的。”
她这么一说,那少年猛地醒悟,“我就说看你眼熟!你莫非就是那......那个解元?”
“正是。”
老伯一拍脑袋,“原来是你!那你为何放着科举之路不走,偏偏来从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