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关于这批物资,赵平安只是接手,这批棉袄的最终归宿是北疆士兵的身上,但不管归处是哪,看着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在物资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赵平安还是难免高兴。
十一月,冷空气来的极快,好在衣裳分发下来没有耽搁,毕竟,不管是从源头的姜鱼林,还是经手的赵平安,乃至收尾的薛祁,三人算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在谁手上卡着都没这个必要。
等衣裳上了身,最初还有些冷飕飕,但很快,棉花的保暖特性就发挥了出来。
士兵们抖抖嘴唇,心道:这不比从前用的絮子强?
说句叫人心酸的,这是北疆士兵头一回穿这么暖和的衣裳,哪怕是未从军时,许多士兵也是这么冻过来的。
去年,赵平安虽然也给薛祁送过一批棉衣让他分发给手下人,但因为产量问题,数量总是有限,能分到的都是有品级有官职的。
也没什么不公平的,在这个人分三六九等的社会,底下人就算看见了,知道了,也会觉得这是应该的。
时代就是如此。
人的悲喜总是不尽相同,对于赵平安来说,可能他经手的只是一批军用物资,但对于北疆的战士而言,这一件衣裳或许就能叫他们冬日少冻死几个兄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到底,人贪图的不就是一个吃和穿?
拿到保暖的新衣,士兵们心里也高兴,难免要对西北的姜鱼林感恩戴德,若不是他,今年冬天只怕如往日一般难熬。
这话不知怎的就传到了薛祁耳中,本来嘛!他们感恩戴德也不是什么坏事,更没说什么坏话,自然不会避讳。
趁着有一晚士兵们聚在一块儿烤火,薛祁出了帐子,有意无意提起这事,也勾的士兵们有意无意的说起了姜鱼林。
见他们上道儿,薛祁只道:“别光顾着感谢姜鱼林,这棉花能普及,三嘉宁郡的知州,也就是你们常提起的赵大人功劳也不小。”
士兵们不解:“这不是姜大人的功劳吗?跟赵大人又有什么关系?”
随口的闲话罢了,少帅难得与他们底下人交流,便你一句我一句的说了起来。
“你们不知道?”薛祁故做惊讶的问道。
“知道什么?”众人仍是不解。
“姜大人跟赵大人是兄弟俩,自小一块儿长大的。”
在众人目瞪口呆的眼神中,薛祁读懂了他们眼中的意思,随即又极为自然地补充了一句:“你们是不是想问本少帅是怎么知道的?”
众人纷纷点头。
只听薛祁随口道:“哦!忘记告诉你们了,赵大人与我是同窗,是过命的交情,所以,我与姜大人,还算熟悉。”
或许薛祁自己都没留意到,说这话的时候,他表情中甚至还带了七分得意和三分高深莫测。
众人听了,一脸幽怨“……”
不知为何,总觉得少帅是来炫耀的,偏偏他们没有证据。
好气!
至于罗青山,听到这些话,他脸都要抽抽了。
少帅也真是的,这种事情也不早点说,
原来少帅与赵大人只是同窗啊!还害他误会了好久……
而没过多久,似乎是给薛祁的话提供有力证明一般,上头的褒奖也下来了,主要就是把姜鱼林和赵平安功劳给扩散出去。
朝廷也是需要宣传正面人物的,而且,对于自己亲徒弟,魏帝毫不吝啬,这可是能载上史册的机会,自然得给他徒弟留到最关键的时候。
他憋了这么久,可算是能说了。
鉴于两人都是刚上任,功劳先且记上,等俩人任期满了再回京受封。
不过经过这一遭,赵平安的名头又增了几分,原本,他离开京都三个月,不少京都的百姓都快忘了他了,结果这么一闹,被赵平安这个名字支配的记忆又再度袭来。
提起这个名字,不少官员咋舌:原本赵平安刚上任就是五品,已经是开了先例了,如今,这功劳再一添,只怕这记录还要再继续破。
只怕等他再度归来,连上朝的资格都有了。
想上朝,那可得是四品,而到那个时候,只怕这这小子还不满二十……
想到这里他们心口就难受得很,平安平安,他自己倒是平安了,却难为他们这些人这几年都不能平安。
不外乎别的,真就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跟这小子比起来,他们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但这也只是私下的一点小心思罢了,起码大魏在变好,不是吗?
第三百零三章 一人挑了一个部门……
天冷了, 尤其是北方的天,屋里若没有取暖的设备,在这种零下几十度的天气, 是真的会死人的。
对于三嘉宁郡的百姓而言,比起吃穿, 取暖也是一大生计。
京都人取暖多是用炭,但三嘉宁郡大多是烧炕, 毕竟气候不同。
但烧炕还有个问题,柴火要存的够够的,若是碰着冷冬,长冬, 亦或是柴火受潮, 这柴火也是会断的, 更何况说有些家庭没有火炕,只能靠火盆取暖。
所以, 与冻死相比,冬日因在屋内烧柴而去世的也很是不少。
最近, 百姓们大多猫冬, 不大出门, 所以知州府事情要比往日少的多。
没办法, 外头天冷, 老百姓们大多都选择在屋里待着,两口子一男一女能在屋里做什么,用屁股想都知道,肯定是造娃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