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6页
    “许久不见了,余爱卿。”楚徊淡淡地说道。
    闻天歌跟着余大将军学着给楚徊磕了头,不理会楚徊是在问余大将军话,便眨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开口道:“皇帝,我们王爷说依着早先的约定,亘州府归益阳府,你们拿了东边的地换颐王的藩地。”
    早先偷偷看闻天歌的官员听说楚徊早跟楚律约定了,便忙开口道:“胡闹,朝廷有难,锦王、瑞王原本就该出兵相助,怎还……”
    “我没说完呢。”闻天歌不耐烦地说道,我对中原的道义等等不甚熟悉,只知道有恩
    的有情的,就要讲义气,不求回报;对其他人,自然是做买卖一样,有借有还,于是那官员口中的“应该”,令她嗤之以鼻,“其他的地,皇帝要想要回来,就得放了王妃回益阳府去,石家也要跟着去,天牢里的人我们全都要了。”
    “天牢里的熙王、颐王还有两府的公子们除外。”余大将军忙补充道,原本见了皇帝有些愧疚,毕竟君臣有别,君可以理直气壮猜度臣,臣子叛君,心里却有一道坎。此时听闻天歌开口,心中的愧疚一扫而过,心道是楚徊逼着他一家逃走的,又不是他有意要背主。
    楚徊冷笑一声,心道莫非中原的朝廷命官还说不过一个外族女子,还有那余大将军素来不擅言辞,楚律叫这二人来,到底在盘算什么呢?左思右想想不明白,就叫官员们去与闻天歌、余大将军论战。
    听了半日,只见官员们个个舌灿莲花地引经据典地将古往今来的君臣之道,兄弟之情等等说了一通,直说得口干舌燥,五巧生烟,那余大将军依旧硬着头皮不改口。
    闻天歌听得烦了,掐着腰,蛾眉微蹙,英气逼人地喝道:“都住嘴!答应就答应,不答应,我们王爷就把那地占了,费什么话!买卖不成,仁义在!”
    154、斯人独憔悴八
    以半壁江山做买卖……
    原本争先恐后想用三寸不烂之舌打动闻天歌、余大将军的人都住了口。
    楚徊终于明白楚律为什么叫闻天歌、余大将军这两个人过来了,余大将军对他有怨,又急着要得了楚律的信赖,自然听不进旁人的话;闻天歌对中原的道义等等陌生得很,自然不信那些话。于是,这两个二愣子来了,就压根没想跟他们谈判,依着他们的意思,答应了好,不答应了也罢。
    “待朕思量几日。”楚徊淡淡地说道。
    “陛下,天牢里老臣众多,他们兴许熬不了几日。若是人少了,我们益阳府让出来的地就少了。”余大将军开口道,他离京才多久,不想就连皇帝都颓唐了——正所谓自作孽不可活,谁叫他将石清妍弄到京里来的。
    楚徊听余大将军这丝毫不念旧情的话,冷笑不已,待要甩袖离去,又想既然是买卖,那自己也能讨价还价,于是开口道:“人可以给,但,朕要全部的地,包括亘州府。”
    “陛下是不想谈了?那我们走了。”闻天歌使出了菜市场买菜的那一招。
    余大将军脑子里并没有什么宏图,在他看来,救出天牢里那群胆敢诽谤天子天家的人,不如留住那半壁江山,于是他便随着闻天歌走。
    瑞王府的人虽不想走,但既然是随着闻天歌捞好处的,自然要跟益阳府的人团结,于是便也转身紧跟着闻天歌。
    “放肆!你当这朝堂是什么地?”楚徊冷笑道。
    闻天歌也不回头,摆了摆手,说道:“买卖不成仁义在,陛下,咱们后会有期。”
    “放肆!”楚徊又冷笑一声。
    楼朝日忙领着人将闻天歌的路堵上。
    “朕要所有的地,包括两块藩王的藩地。”楚徊开口道。
    闻天歌站住,从袖子里套出一份折子,递给余大将军,叫余大将军念。
    余大将军心知闻天歌认字有限,便打开那折子来读,闻到折子里一股子胭脂味,最后的手印还是用胭脂按的,心道这是锦王妃的手笔?
    “陛下,除了地的事之后,自此之后,锦王、瑞王仍尊朝廷为尊,两藩王逢年过节向陛下进献贡品,上请安折子。除此之外,陛下不得干涉两藩王藩地内大小事,小事如藩王纳妾,大事如开设考场。若楚姓皇族有难,两藩王必不计后果相助,除此之外,陛下若令两藩王出兵,须许之以利益,不得以道义种种要挟。”余大将军一字一句地念完,便偷偷去看皇帝脸色。
    楚徊面沉如水,只觉得自己若依着余大将军的话去做,岂不等于将魏国分成了三个小国?这事自己无论如何不能答应。
    “荒谬!有道是君要臣死臣不死,陛下仁慈,不曾要挟锦王、瑞王什么,熙王、颐王造反,锦王、瑞王相助实在本分,岂有出兵之后拿了强占去的山河威胁陛下的道理?”一耿直不阿的官员冷笑道。
    “正是,不说天家,就算是寻常百姓家,一家子人,那也是一人有难众兄弟拔刀相助。”又有人附和道。
    众人说了一通,便开始辱骂余大将军忘恩负义、无耻小人,辜负楚徊早先对他的器重。
    余大将军也不跟人对口对舌,巍然不动地站着,方才那一点愧疚早没了,心道谁叫楚徊母子二人翻身之后便忙着收拾他们这群眼中钉、肉中刺。
    “都住口。”楚徊沉声道,清楚地看见任凭这些人说什么,闻天歌、余大将军二人都是不听不信的,“你二人送信,问一问锦王,他可答应朕的话;他若不答应,那此事就作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