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的目的,是想让裴寄清交出涤神乡,让他放弃谢缈。
一旦裴寄清转变立场,那么朝中一向与裴寄清为伍的官员便会跟随他做出选择。
裴寄清深知晋王是真有胆子将凤尾坡一役的真相公之于众,可一旦这件事闹得人尽皆知,在壁上的徐天吉与他手底下的兵又会如何想?
南黎的百姓又会如何想?
晋王相信强权之下,万民莫敢生乱,但裴寄清却清楚,民心,军心,实乃一国之本。
他受此要挟,却又实在不肯因此而偏向晋王,所以摆在他面前的路,便只剩下一条。
他一死,晋王的算计自然落空。
谢缈一言不发,冷风吹得他衣袖微荡,他那双眼睛里竟映不出烛火的一点儿光亮,有些空洞洞的。
他捏着白玉剑柄的手指蜷缩着,指节近乎泛白。
他好像变得有些恍惚,头脑的疼痛来得很突然,神思不清的一瞬,他踉跄退了几步,踢倒了烧纸的铜盆,顿时火星子与扬尘四散。
“殿下!”
徐允嘉连忙跑上前去扶他,却被他狠狠挥开手。
钩霜的剑刃抽出,剑锋抵在地砖的缝隙里,他勉强站定,浅发被风吹得凌乱,他几乎连自己的声音都要听不清:
“他留了什么话?”
“都在那上面刻着。”
裴湘满眼是泪,她轻吸一口气,伸出手指,指向那棺木上镶嵌的金箔。
白烛的火光摇曳着,映照着那金箔之上,镂刻的一行遒劲有力的字痕,那是裴寄清对自己这一生唯一的注解:
——“虽千万人,吾往矣。”
第104章
昨夜家宴过后,裴寄清将裴湘叫到书房里说话。
或因多饮了几杯酒,老人家满是沧桑褶皱的面容有些泛红,他将自己此番入大理寺受审的缘由全都说给了她听,凤尾坡表面十万,实则五万血债的真相,他也向她和盘托出。
“湘湘,你父亲接受不了这样的真相,纵然此事他亦被蒙在鼓里,但他还是承受不了心内对凤尾坡惨死的五万将士的愧疚,所以他才会选择这样一条死路。”
裴寄清从抽屉里取出一直被他仔细收藏的血书,颤颤巍巍地递到她手里,“他是个好将军,可终归是我这个做父亲的,害得他陷入两难,痛苦难当。”
“为什么?”
裴湘几乎被那血书上的字痕刺得眼睛生疼,她本能地不愿相信这一切,可裴寄清望向她的神情几乎要将她压得喘不过气,“我一直以为您是一位好官,我一直以为我们裴家不一样!”
她眼眶发红,“祖父,他是您的亲生骨肉!是我的父亲!”
即便送去战场的那封信是谢敏朝以裴寄清的名义送到裴南亭手里的,可终归,也是裴寄清默许的。
“若非如此,南黎到如今还打不了壁上的仗,荣禄小皇帝和张太后只会一退再退,一让再让,他们母子守不住我大黎仅剩的半壁江山。”
裴寄清坐在书案后,仿佛无论任何时候,他的姿仪都是如此端正,“值此多事之秋,唯有心怀不屈之战意,雷霆之手段者,才有可能挽救南黎这座将倾的大厦。”
“你是说当今圣上吗?他有什么手段?小叔叔是他的亲生骨肉,可在他眼里,他何时有待他像待晋王那般好过?他让小叔叔去迎九龙国柱,不就是要他去死吗?!”裴湘眼眶里的眼泪一颗颗砸下来。
“他已经是昌宗皇帝最优秀的儿子了,早年间,也唯有他一位亲王数次上战场抗击北魏蛮夷,他灭北魏之心,数十年如一日。”
裴寄清显得很平静,但从大理寺出来后的他看起来似乎比以往更添老态,他一双眼睛定定地盯着她,说,“但我也不仅是因此而选择助他登位,更为重要的,是因为他是繁青的父亲。”
“湘湘,当今的陛下早年便在频繁的战事里落下了沉疴旧疾,但他做了帝王,繁青就是储君。”
谢敏朝能否在有生之年收复失地,其实当初的裴寄清并没有多少把握,他所思所想,不过是为谢缈铺路。
助他成为太子,要他往后走的每一步,都可以名正言顺。
“湘湘,我不是南亭的好父亲,也许也不是你的好祖父,我这一生都在为了一件事而争斗筹谋,我忽略了你们父女两个太多,这是我欠你们的,但只怕这辈子,是还不了了。”
裴寄清轻轻的叹息碾入初冬的冷风里,裴湘紧紧地捏着满是血字的布帛,问他,“您就没有后悔过吗?”
“我不能后悔。”
他的回答几乎毫不犹豫,随即竟还朝她笑了一下,花白的长须微动,“湘湘,你还在,裴家就在。”
可惜裴湘神思混沌,她陷在父亲之死的真相里,此时还不能够原谅这位为国而弃家的“狠心”祖父,她根本没在意他最后说了什么,负气之下,转身便走。
可是她却不知,
她迈出那道门槛,此生,便是阴阳两隔。
再见祖父,他已是一具冷冰冰的尸体,仍坐在书房的木案后,靠在太师椅上坐得端正,一身绛紫官服,发髻梳得一丝不苟。
木案上一张洒金宣纸,墨色铺陈纸上,只孤零零一句“虽千万人,吾往矣”,便已足够囊括他的一生。
裴湘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过,她的父亲死于凤尾坡的数万血债,最终,她的祖父也是因这血债而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