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0页
    以后王大娘早上过来开门,让来刺绣坊的妇人女子们进来,下午有引娘检验,一切都合适得很。
    现在能来这的,多是纪滦村的人,毕竟刺绣坊舍得用蜡烛,天稍微暗一下,来这里做绣活不伤眼睛。
    纪彬并不限制谁进来,只要是接了他们刺绣坊的活,都能来这里做,要是不愿意来,那也不勉强。
    可纪彬知道,等李裁缝过来的时候,那大家的积极性就会很高。
    估计就算隔壁村的人,都会过来吧。
    毕竟这里有李裁缝指点,在家没人指点她们啊。
    纪彬花了那么多银子请李裁缝过来,为的就是这个。
    都不用他说,直接可以吸引绣娘,他不是想让大家都在这里做绣活,只是提供一个方便学习的场地而已。
    提高这五十七名绣娘的技术,这才是纪彬真正目的。
    如今的二十二档绣娘里面,只有李裁缝属于最高层二十二,后面直接断档,然后是第七档的高娘子,徐娘子。
    第七档对应的绣品价格是一千文。
    虽然已经很多了,但跟了李裁缝的四千文相比,直接差了四倍啊!
    人家做一块绣品,是你做四块的价格。
    高娘子跟徐娘子那么努力,也是知道李裁缝做绣品的价格。
    当然了,其他人还不知道李裁缝绣品价格,可她们知道高娘子跟徐娘子的啊。
    一块绣品能赚一千文,也就是五钱银子!
    这已经够她们眼馋的了。
    而高娘子跟徐娘子又天天去刺绣坊,想要学技术的,自然都跟着过去。
    反正以纪彬知道的,她们俩在家的时候也会被打扰,不少人登门请教刺绣技术。
    既然天天到她们家打扰,她俩还不如来绣房呢。
    至少这里随时都有热茶,桌椅也是最合适的高度,还有明亮的烛光。
    她俩教学的热情比李裁缝要高,毕竟她俩学来的手艺没费什么功夫,都是纪彬跟引娘牵线。
    所以教起来没有负担。
    纪彬基本可以断言,两个月后,来刺绣坊的绣娘们,技术都会提升。
    这就跟你在家自学,和在学校听课交流一样。
    对普通人来说,当然是后者收获更大。
    村里不少人也发现这里的好处,比如家里有个烦人小姑子的赵婶子。
    赵婶子做的是第三档的绣活,也就是一块刺绣两百文。
    在家做的时候,出嫁的小姑子天天跟婆婆在后面嘀咕她,手里拿起针线,就被喊去烧水扫地,又或者去帮忙拿个东西。
    反正一句话,就是不能让她闲下来。
    两人打扰她干活的原因很简单,家婆年纪大,看不清针线,当然做不了。
    小姑子那手缝纫,连五文钱的东西都做不成,针脚忽大忽小,难看得很,直接被人家引娘婉拒了。
    从那之后,也不会知道小姑子怎么跟家婆说的,只要赵婶子在家做针线活,就一定会打扰她。
    这就是不想让她赚钱啊。
    刚开始赵婶子以为自己多想了,没想到她相公都发现这一茬。
    最后两人琢磨出来,赵婶子做的绣活那是自家的私账,既不用充公,又不用给别人。
    他们当然看不惯。
    所以赵婶子干脆收拾收拾东西,直接在刺绣坊找了个位置。
    这里面都是妇人女子,没事跟大家唠唠家常,说说闲话,不比在家受闲气强?
    赵婶子原本以为自己这么想,谁知道她一说出来,大家表情不一。
    好家伙,竟然都是这么想的?!
    这下大家共同点更多了,不少人还盼着来刺绣坊呢,在这里可松快得很。
    至于家里边,根本不会阻止她们过来。
    毕竟她们现在赚钱不少的。
    能赚钱的,说话就是硬气。
    纪彬除了嘱咐过王大娘,让她们说谁家闲话不要太过分之外,倒也没有多加干涉。
    不过她们聊得最多的,还是怎么提高手艺。
    这才是吃饭的东西。
    又是一个月一号,从春安城来的太平车又赶过来。
    车夫老温看了看前边白色的路,忍不住对自己儿子道:“我不是眼花了吧,那是一条路吗?”
    “是啊!之前的泥巴地,现在修了条石子路。”
    老温赶着车过去,他就喜欢这种路,虽然不算特别平坦吧,但刚下过雨,还是这种路比较舒服。
    顺着这条路,老温先去酿酒坊。
    这次要取一千斤黄米酒,五千斤黄桂稠酒。
    要知道黄桂稠酒在春安城几乎卖疯了,特别是各家的宴会,若是没有这酒,那是会被人笑话的。
    这可一点也不夸张。
    毕竟谁不喜欢这样的酒啊,哪家女子喝了,都会惊叹这酒的味道。
    一杯一杯的也不上头,最适合宴会上饮用。
    而且马上要八月十五,中秋月圆的时候,哪家没有宴会。
    许多人家早早就跟平喜楼预定,只要把这些酒拉过去,必然立刻销售一空。
    现在只送去五千斤,是因为只有五千个瓶子,这已经是邓家三兄弟加急之后的数量了。
    纪彬看了看老温的车,忍不住道:“算起来已经卖过去四五千瓶酒,怎么只回来不到两千的瓶子?”
    这瓶子造价如此之高,回来的越多越好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