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这些,秦蓁又想起:“对了,还有南边有一家炒瓜子可好吃。它家不远处有个豆腐摊。宋姨经常去那儿买豆腐。豆腐摊边上还有个烧饼店。烧饼里面是梅菜肉沫。”
如今粮食依旧是统购统派,只是去年粮食大丰收,今年关于这方面的政策就有了松动。阳城个体买卖的吃食转眼丰富起来。
桑晓晓对阳城充满好感。
她光听秦蓁说,嘴已经馋了。
桑晓晓立刻指挥傅元宝,盯向傅元宝:“我想吃,你去买。”
傅元宝真的佩服桑晓晓。不给他车坐,还要他去买吃的。最绝的是这几家店。
他问桑晓晓:“你知道城西那条街和南边豆腐摊距离有多远?”
桑晓晓反问:“不都是在阳城?你一天去不完?”
“能去完,但买回来你吃上肯定是冷的。你一顿吃不完。”傅元宝根本不打算去买这些,“再加热也不是店里刚出炉的味道。”
桑晓晓皱眉:“那你想办法呀。我是客人你是客人?”
小奶奶在边上帮腔:“就是,晓晓是客人。”
傅元宝:“……”
一老一小搭配,让人头痛。
傅元宝见桑晓晓听小奶奶帮腔,又高兴起来了,不由应下:“我会安排。”
他一答应,一老一小更加开心。小奶奶胃口比平时都更好了点。
临着出门,桑晓晓去房间拿东西。傅元宝在楼下吩咐王叔办事,没忍住问王叔:“王叔,你结婚前谈朋友是怎么谈的?”
王叔一听,那话可真是多了去。如果不是傅先生不抽烟,他能和傅先生吞云吐雾回忆往昔。
他细说着,还挺骄傲:“我那会儿对我媳妇可是真的好。你知道当时能有粥喝就很好了,根本吃不饱。我还在打铁铺里当伙计。我师母她人好,那天整了一抽馒头,给我们一人半个。我一口没吃,到晚上跑大半个城给我媳妇送过去。她当时感动得哭了。”
傅元宝听着他说。
人和人不一样。他就算让这群卖吃的在家门口亲自做给桑晓晓吃,桑晓晓也不见得会感动哭。她说不定还会嫌吵闹,让他带着人一起滚。
王叔感叹:“我以前也没这个头脑。人真稀罕一个人,无师自通,就想着对她好。”
傅元宝明白了。
桑晓晓不稀罕他。她不仅不稀罕他,还一天到晚想坑害他。他,阳城年轻一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凭什么不稀罕?
傅元宝呵笑一声,不想听王叔再讲过去。他转身上楼拿钱包:“不知道桑晓晓要出门干什么,让她中午前回来。”他一个上午就把辞海买了,顺便把那些吃的全弄回来。
桑晓晓不知道傅元宝的心思绕绕弯弯,就和她的心情一样多变。
她拿完书包下楼,发现傅元宝人都不在楼下。
小奶奶不出门,拿着个收音机正摆弄。听到桑晓晓下楼响动,她笑眯眯摆手:“出去玩开心些,要买什么尽管买,钱算元宝头上。”
桑晓晓美滋滋朝着小奶奶笑:“好。”
总是生气的小姑娘,笑起来格外好看。小奶奶乐呵呵着,也不管桑晓晓能花掉多少钱。毕竟傅家起来了,但桑家从来没上赶着过来求好处。桑家自上到下人性子都不错,给小姑娘花点小钱没事。
桑晓晓确实没什么花大钱的能耐。
她做正事,脑子里只剩下稿子,上了车,坐车上和王叔说:“我要去阳城出版社。”
王叔有些诧异:“要订杂志吗?那去邮局就成。”
桑晓晓可不去邮局,再加重语气重复了一遍:“我是要去阳城出版社!”
王叔笑笑,想着桑晓晓估计是读者想看看什么出版社编辑部之类的:“好嘞。”
车平缓驶向呀阳城出版社。
周六是阳城出版社照常上班的日子。大门外头自行车停了一片,里头阳光正好,人来人往忙碌着。阳城日报出版社更是每天都有活,每天都忙。
新一周的信件被送到编辑部,现在都轮不到唐雪君细心翻看。
自从她翻出了一个三木先生,编辑部里可好看了。大家每天轮流找借口提早去翻信件,恨不得翻出个新花样来。
原先年轻人干的活一下子被分摊,唐雪君晚上睡觉都能笑开。
姚主编昨晚上必然是没能联系到人。今天大早也没收到电话。
他一来上班,逮着唐雪君说事:“小唐啊。三木先生的稿,能催再催催。价格好商量,我们下次就涨。早点凑到出版字数,你校对了和出版编辑部那儿聊这事。”
唐雪君诧异:“这么早?”
姚主编乐呵笑出声:“你肯定想不到。连傅元宝昨晚都来催《春居》。我们编辑部是看了前面好些内容了。他们读者才看了几期呀,正文才开始呢这么催。”
“说明是好文好故事。”唐雪君大早上迎喜事,自然是高兴,“我今天就打电话和她说说。”
姚主编走回自己桌,放下包拿起水杯准备去倒水。
编辑部门敞开着,有个编辑站在门口正要进门,发现眼熟的老主编陶主编,正带笑和他招呼:“小同志早上好啊。”
这编辑忙应下:“陶主编好。”
是《碧玉》陶主编。陶主编年纪比姚主编大,穿着衬衫外面还套了一件薄毛衣马甲。年老了畏寒,大早上比别人都多穿个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