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页
    柳嬷嬷挑眉,“郡主说得是看守月见门的霍谨博?”
    “对对对,就是他,嬷嬷知道金帛?”
    “金帛?”柳嬷嬷失笑,“郡主还真喜欢给人改名字……霍谨博是一个月前到清芷苑当差,之前被一个三等小厮欺负,善长为了补偿他就让他来看守月见门,至于其他事老奴就不清楚了,郡主若是想知道我让人去查查?”
    其实柳嬷嬷对霍谨博的情况了如指掌,但她不能表现出来,要不然乐怡郡主肯定会看出破绽。
    成晗菱摇摇头,“既然他能进府,那身份肯定没问题,正好我最近无聊,来个人陪我解闷也不错。”
    “郡主打算怎么做?”
    成晗菱嘴角上扬,眸光流转,“自然是陪我玩游戏了。”
    众人看见她的笑容,心里都打个冷颤,已经预见霍谨博今后的悲惨命运。
    柳嬷嬷笑眯眯点头,“老奴听郡主的。”
    心里却在暗暗祈祷,这可是第一个引起郡主兴趣的,别给搞砸了才好。
    若云和采云眼中也带着一丝期待,关于某个计划,她们都知道,甚至可以说清芷苑的很多人都猜到了,毕竟这半年来清芷苑的人员变动太过频繁,瞒得过外人,瞒不过自己人。
    也只有成晗菱这个不管事的才会被蒙在鼓里。
    傍晚侯亮来换班,同时告诉霍谨博,“谨博哥,郭怀尹让我告诉你,你要的书到了。”
    霍谨博点头,“我知道了。”
    他早就对这个世界感兴趣,但苦于没有机会了解,现在终于可以圆了这个心愿。
    霍谨博回到南房立刻去见郭怀尹,郭怀尹给他买回来一本《卫国志》,还有十份京报。
    京报由朝廷管制发行,每三日发报一次,其上的内容多是抄录的谕旨,奏章以及官员的任免消息。
    因为京报又是官报,上面都是些时事政治,所以又是参加科考的读书人必须要看的,以防自己因为错过某些消息而导致落榜。
    一本《卫国志》一钱银子,十份京报一共是三十文。
    霍谨博上个月的月例刚好发了,为了买书,他不仅得把月例花完,还倒贴了三十文。
    这也是霍谨博买的书不一样,他若是买那些话本,一本也就二三十文。
    还好原主卖身的钱都在他自己身上,要不然霍谨博还真买不起这些东西。
    把钱给了郭怀尹,郭怀尹让他今后再有需要尽管找他,保证价格公道,两人寒暄了几句,霍谨博就拿着书回房。
    此时刘新两人正在卧床休养,见霍谨博回来,忙问道:“谨博,之后没再发生其他事吧?”
    霍谨博摇头,“没有,一切正常。”
    两人这才松了口气,他们真怕因为自己的原因连累了霍谨博。
    霍谨博在桌旁坐下,他将京报先放下,然后拿起《卫国志》,他想先了解卫国的历史。
    和历史上的大多数朝代一样,前朝因为暴政,苛捐杂税,百姓们忍受不了他们的统治,便想起义推翻前朝,于是前朝末期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失败了,农民起义被镇压,起义军首领被斩杀。
    但造反的狂潮却没有被压下去,反而愈演愈烈,各地都开始出现起义军,这些起义军有的是朝廷官员拥兵自重反了朝廷,有的是豪族乡绅利用自己的名声和金银拉拢一批人为己所用。
    卫国开国皇帝也就是先帝胸有谋略,知人善任,手下能人志士无数,用了十年便彻底推翻了前朝,建立卫国政权。
    发展到现在,卫国共有两任帝王,这两任帝王发展经济,注重民生,让这片饱受战乱的土地以最快的速度恢复生机。
    如今的第二任皇帝永康帝在位三十年,勤政爱民,实施仁政,卫国百姓已经彻底认同自己卫国子民的身份。
    霍谨博在书中还看到成国公的名字。
    第一任成国公是卫国立国时先帝亲封的六大国公之一,因为跟随先帝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因此被封为成国公。
    卫国的爵位继承制度实施的是普通世袭,即每继承一代,爵位就要从原有的爵位等级上低一级承袭。
    卫国会这样规定爵位也是吸取前朝的教训,前朝会苛捐杂税,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朝廷要养那些世袭罔替的宗室王爷以及承爵者,使得朝廷财政被拖垮,只能从百姓身上讨回来,从而引起百姓不满。
    在卫国这种制度下,哪怕是国公,也只能传五代,五代后爵位就会被取消,想要重新封爵,就得靠自己努力。
    现如今的成国公乃是第二任,按理说他应该被降为侯爵,但因为这位成国公极具军事天赋,年纪轻轻便上了战场,立下汗马功劳,因为有他在,压得北边草原各部落几十年不敢侵犯卫国边境。
    有如此大的功劳在,成国公才能完整地继承国公的爵位。
    就连乐怡郡主都是因为成国公功劳太大,封无可封,永康帝才加封成国公的嫡女为郡主,同时也彰显永康帝对成国公府的恩宠。
    第12章
    不要觉得一个郡主不算什么,在卫国,只有亲王的嫡女一定会被封为郡主,郡王之女就只能是县主,至于公主的女儿,一般是没有爵位,除非是很得盛宠才会被封为县主。
    由此可见,郡主这一爵位有多难得,尤其卫国建国不过几十年,郡主并没有几个,显得乐怡郡主更加尊贵,同时也体现出永康帝对成国公的重视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