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37页
    孙嫂子困扰地挠挠头,为难说:“韩书生虽然有些酸,但也没听说得罪过什么人。他们在京城人生地不熟的,平时就替人写书抄信,能得罪谁呢?”
    写书?王言卿直觉捕捉到什么,赶紧问:“韩文彦竟然还会写书?”
    “会的呀。”孙嫂子说道,“据说还写的不错,很受贵人赏识呢。这些我也不懂,季秀才一家都是文雅人,你问他们就知道了。”
    问完孙嫂子后,王言卿陷入沉默。陆珩好笑地怼了怼她的脸颊,问:“想什么呢?”
    “哥哥。”王言卿忽然抬头,眼中光芒灼灼,“你说写出《英烈传》的人,到底是谁?”
    第90章 负心
    陆珩查禁书途中遇到人命案,他本是顺便看看,没想到,死人竟还真和郭勋写的书有点关系。陆珩微笑,似叹非叹道:“到底是谁写的,去问问就知道了。”
    王言卿回头,看向人满为患的院子,不由皱眉:“可是,这里人太多了。”
    现在韩文彦家里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有人关注,这还怎么查案?陆珩看看,说:“不必担心,不方便进去,那就把人叫出来。”
    王言卿感觉他的话别有内涵,她抬头,果然陆珩已经进入角色。王言卿竟然同时在他脸上看出物伤其类、遗憾同情、古道热肠等美好品质,王言卿默默看着他,只见陆珩步履沉重地走向季涣,低声说:“季兄,可否借一步说话?”
    季涣正站在人群中愣神,听到陆珩的声音怔了下,大概在意外这个人怎么还没走。他见陆珩表情严肃,不似玩笑,莫名不敢轻视,竟当真跟着陆珩走出来。
    王言卿心里啧了声,静静跟在陆珩身后。陆珩带着季涣停在僻静处,一脸郑重道:“季兄,同是读书人,眼看一个才子还没建功立业就英年早逝,我实在心痛不已。实不相瞒,我在顺天府内有些关系,偶尔替人写写状纸。据我认识的朋友说,令弟恐怕不是意外身亡。”
    季涣听到,惊讶地瞪大眼睛,道:“什么,竟有这种事?”
    陆珩沉痛点头,他拱手,说:“我帮人出主意、写状纸,侥幸打赢了几场官司。不知道季兄是否了解韩家情况,如果方便,我可以帮你们通融一二。”
    季涣连忙回礼道:“不知陆公子竟然是讼师,多有失敬。但我今日一早就出门了,刚刚才回来,恐怕没法提供什么消息……”
    “无妨。”陆珩说,“你只需给我讲讲韩文彦的为人就好了,你是他最好的朋友,你的话最有用,之后我透露给朋友,他们也好定案。”
    季涣一听,道:“多谢陆公子仗义相助。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两位快里面请。”
    季涣打开自家大门,请王言卿和陆珩进屋。屋里还维持着他们离开时的状况,桌上的茶已经凉了。季涣连忙说道:“抱歉,让二位见笑了。二位稍等,我去换热茶。”
    季涣赶紧去隔壁叫常汀兰回来待客。趁着季涣离开,王言卿靠近,压低声音问陆珩:“你怎么又成了讼师?”
    刚才还不得志呢,这就成了在顺天府内都有熟人的讼师,他的人设改动未免太大了。
    陆珩轻声道:“我觉得我这样的人才哪怕考不中科举,也不应该不得志,所以适当修正了一下。”
    王言卿轻哼一声,说:“表哥,你这样朝三暮四,会让我很为难。”
    陆珩私自给自己加戏、改设定,这让她怎么配合?
    陆珩握住王言卿的手,眸光胜水,深情款款道:“放心,我对你的话都是真的。”
    这时候季涣、常汀兰从外面回来,看到这两人交握的手,怔了一下。王言卿赶紧将手从陆珩掌中抽回来,尴尬地起身,道:“季公子,常娘子,你们回来了。”
    常汀兰抿唇笑笑,说:“你们表兄妹感情真好。”
    王言卿正尴尬得不知道该如何回话,陆珩从容不迫站到她身边,点头应下:“我和表妹从小一起长大,一刻都离不开,见谅。”
    当事人如此理直气壮,反倒让开玩笑的常汀兰闹了个红脸。常汀兰低头笑笑,将冷茶撤下,赶紧借着换茶的机会离开了。季涣留在屋内,干笑道:“两位郎才女貌,青梅竹马,真是羡煞旁人。不知二位是否完婚?”
    王言卿做闺阁少女打扮,明显还未嫁人。王言卿难为情极了,不断在背后掐陆珩的手,陆珩反手将她的手指包住,坦然说:“快了,最晚正月成婚。”
    季涣连连道着恭喜,连早生贵子这种话都说出来了。王言卿没想到第一句新婚祝福竟然在这里听到,又窘又尬,陆珩拉着王言卿坐下,还贴心地替她解释:“我表妹比较害羞,多谢季兄好意,我们定不负季兄期待。”
    王言卿想到季涣刚才说的“早生贵子”、“白头偕老”,脸都红了。陆珩却受用良好,经过这一番打岔,屋里的气氛轻松很多,陆珩顺势问道:“听说韩文彦夫妻也是表兄妹亲上加亲,我看今日简娘子哭得哀切,他们夫妻感情应当很好吧?”
    季涣身体后靠,合住双手,淡淡说:“应当吧。”
    “那实在太可惜了。”陆珩叹息,“有情人不能终老,他们真是对苦命鸳鸯。不知季兄和韩家是怎么认识的?”
    听到这句话,季涣脸上的表情变和缓,眼中露出细微的笑意:“说来话长,十年前我和韩弟就认识了。那时我还在青州,受邀去参加诗会。当年我才十五,年轻气盛,自命不凡,作诗只写上半阙,留下一半等待知音。没想到,竟当真遇到了能合我下半阙的知音,署名竹林君子。我多方打听,得知竹林君子正是韩弟的别号。我和竹林君子以文会友,一见如故,可惜没过多久我们家搬到京城,我和韩弟断了来往,多年来只能靠书信联络。前几年,连书信也断了。我本以为高山流水,再难相会,没想到今年我在岳父的摊子上偶然看到了竹林君子寄卖的文稿,我赶紧打听,竟然就是故友。我喜出望外,正好我们家有多余的房子,就请韩兄来建安巷定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