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1页
    李家的前院仿佛一下成了校场,村里不大喜欢读书的孩子全都在这里找着了乐趣。
    村里学堂还没有放假,李延睿和李翠已经重新回到了课堂上,都连才会走路不久的瑜哥儿都被带到学堂旁听,赵芸娘带着田家人张罗过年的事,还负责家里突然多出来的十几口人的伙食,忙得脚不沾地。
    偌大的李家大宅,就只剩下养病的李延宗和照顾他的江梅安心的呆在后宅。
    “要喝点水吗?”江梅到现在仍然心有戚然,望着对她来说‘失而复得’的丈夫两眼通红,“你感觉怎样?”
    这两天她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她已经没有娘家了,李延宗和瑜哥儿就是她的天,只要一想到自己的天可能塌了,她还怎么活得下去?
    别看她跟婆婆说一切任凭娘做主时还能强打精神,但具体的心路历程又有谁能真的与她感同身受?
    “你不要忙了,我没事,县城请的郎中医术很好,我过几天就能起身了。”李延宗看着她憔悴了很多的脸,也有些动容。
    到底是好几年朝夕相处的夫妻,出门在外有人记挂,哪怕寒冬也内心温暖。
    “对了,我给你带了礼物,去看看喜欢不喜欢?”
    李延宗知道此时自己打发她去休息,她肯定是不肯的,与其死死的盯着自己,还不如找点事让她打发时间。
    那些被山贼抢去,后来又被李延平的人一并夺了回来的礼物已经尽数送到了大房的院子,一大堆还没来得及分发下去。
    江梅便一样样拿进来给李延宗分派,每个人的专门分拣出来单独放好,快过年了这些礼物也要尽快送出去。
    “这些……是给我的?”分到最后,江梅的手里还拿了一套纯银的头面和好几匹绸缎。
    她有些不敢相信。
    几个月前,家里还在为吃上一口肉你争我抢,想不到短短大半年的时间,家里不仅吃用不愁,还起了大房子,如今整套的首饰就摆在她的面前,而且还有数匹鲜亮夺目的绸缎布料供自己做衣服!
    她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上柳镇遇着秦丽芝时,让她看得眼直的就是她头上插的那只梅花簪,光闪闪亮锃锃的,想不到如今她也有了,还是全套的。
    女人似乎天生对首饰和华服没什么抵抗力。
    之前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的江梅,在面对这些东西的时候,两只眼睛终于有了光彩。
    “对,都是给你的!赶紧的挑一匹出来做件过年的新衣。”
    收礼人的喜爱就是对送礼之人最高的褒奖,江梅的反应与李延宗预想中的简直一模一样,当即也心情很好的勾了勾唇。
    被困山贼之手的阴霾都消散了很多。
    这话却让江梅一下犯了难,面前摆放了五匹颜色各不相同的布,每一种都精贵而漂亮,非得从中五选一,很难取舍啊!
    这么多漂亮的衣料,比当初秦丽芝身上的还华丽。
    李延宗的目光一直跟随着江梅,这几年,虽然两人交流并不多,但他也见惯了她拈轻怕重跟娘讨价还价时的样子,也有怨气满满,对他抱怨不休的样子。
    但还从来没有见过如今这样满眼放光,轻抿着唇,像个小女孩一样左右为难的样子!
    只有单纯的不舍与为难,明晃晃的挂在脸上却不见半点贪婪。
    “我就挑这匹胭脂红的吧?”
    江梅一匹一匹的在自己身上比画来比画去,最后咬了咬牙挑出一匹,即使抖开来放到自己身前,面对李延宗时仍然是拿不准的语气。
    不知怎么的,李延宗的脑子里突然对江梅的这个选择闪过一丝遗憾,他其实更倾向于她选择月牙白的那匹?
    “你说啊?”
    “这匹秋香色的其实也不错,就是看着冷了点,到时候做春装就很好,到底是过年,红色也喜庆一些。”
    江梅一直在自说自话,好半晌见李延宗没动静,生怕他哪里不舒服了,忙紧张的将手里的布料丢开,“你哪里难受了吗?”
    “没,没有。”
    “你挑的红色就很好。”李延宗自己都感觉到自己的语气有些仓促和逃避。
    不过这种情形只一刹那,再面对江梅银盘似的脸和壮实的腰身,红色的布匹在披在她身上看着喜庆又热烈,倒也富贵养眼。
    他努力将自己脑内的一些东西甩了出去,神情严肃的道:“往后出门一定要小心,哪怕是去镇上也别单独行动。”
    “不行,我得跟娘说说,咱们家怕是要多雇些人了。”
    第253章 慈母手中线
    “这事娘早就在考虑了。”见李延宗不是身体的原因,江梅松了口气。
    不过说起家里的正经事,她感觉不是自己能操上心的,心思又落到了几匹布上。
    五匹布中有一匹月牙白的,她准备拿去找赵芸娘商量商量,说不定给娘做一身会很合适。
    娘不喜欢大红大绿的颜色,也不喜欢穿深色的衣服,所有的布衣都素素净净的。
    作坊里此时江婉也正在跟李延平讨论家里护卫力量的事情。
    李延宗此次被山贼虏上山的事虽然解决得还算顺利,但也让江婉意识到了自家的防范力量太薄弱。
    随着自家生意版图的扩张,本身需要的人手就越多。
    作坊的人手可以从村里找,原材料的种植也可以在附近村子里得到解决,甚至经营、管理人员都可以从村里的年轻人中培训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