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40页
    【欢迎观众朋友们收看,由央视打造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电视机里有开始重播成美雪的英语竞赛,周义军下意识扭头看过去,14寸的黑白电视机里又出现了成果的镜头。
    周义军慈爱笑了笑,镜头从成果脸上转开的时候,把坐在一旁的丛玲也扫了进去。
    就短短的一两秒时间,周义军也看见了。
    等镜头放在参赛选手身上的时候,周义军已经收回了目光,低头吃饭,偶尔抬起眼睛看着电视的时候,就正好是镜头扫在成果那边的时候。
    “爸,这英语竞赛你都看了七八遍了,还没腻呢?”成果忍不住问。
    “有啥好腻的?”周义军说:“你不是在电视上,老子看女儿,能看腻?”
    周义军把剔除鱼刺的肉放进成果碗里,就算果子当了妈,可周义军打心底还是把果子当小孩儿宠。
    有这么一个宠女儿的老丈人,宋御感觉自己压力很大。
    于是给成果夹了一块糖醋排骨,成易左右看了看,也拿勺子把碗里的肉圆子,舀到成果碗里:“妈妈吃。”
    小家伙其实还不知道什么叫做照顾人,但是看爸爸和外公都这样做,有样学样的跟着做了。
    成果把肉圆子还回去,成易还不高兴:“妈妈吃,吃!”
    远在东城的大玲子情绪很不好,赵卫霞忍不住说:“他只要没有女朋友都没事儿,人跑了,能抓回来。”
    赵卫霞砍了个椰子递给大玲子:“明天结钱,秦凌峰肯定来。”
    厂房修好了,泥瓦匠们的工钱,都要结清。秦凌峰是砌砖的师傅,工资也有好几十,人能不来?
    大玲子心里却有种秦凌峰不会来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在看秦凌峰上了那辆面包车时的背影,大玲子就有种预感,自己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见不到秦凌峰了。
    果然第二天早上结工资的时候,其他的工人都来了,就秦凌峰没来。
    大玲子等到下午也没见秦凌峰过来结工资,钱都不要了,这人到底干啥去了?
    大玲子把算给秦凌峰的几十块钱给收了起来,打算明天如果秦凌峰来了,再给他!
    大玲子在痴心等待秦凌峰的时候,成果则在公司和大家开会。
    “我们公司的名牌定位是中高档,对于你们设计的服装我只有一个要求,版型好,款式靓丽,生活中穿出来,能让人一眼就认出,这是咱们佳人的品牌服饰。”
    说着,还特意盯着余永远:“尤其是你,作为总设计师,我知道你很有天赋,也会设计衣服,但是最好分清楚t台和生活实用的区别。”
    余永远给她的设计稿,漂亮华丽,看着高贵优雅,在21世纪都是适合走红毯用的,在八十年代肯定不适合。
    有时候一个设计师理念太前卫,也是一种麻烦,因为社会节奏跟不上。
    国内又刚开始改革发展,百废待兴的社会大环境,谁能买这种漂亮华丽,生活中却不实用的衣服?
    成果真的没想到,设计服装第一步遭遇的困难,竟然是来自余永远。
    “成总,这衣服我是为你设计的,你是我的缪斯女神。”余永远说:“你穿上肯定很漂亮。”
    其他人也点头,华丽漂亮,高贵优雅的衣服,普通人不适合,成老板却很适合。
    成果笑了笑:“成,等你们设计我们今年冬季和明年春季的设计稿,我就穿着这套礼服,给你们溜溜。”
    余永远兴奋起来,只要缪斯女神能穿他设计的衣服,还有啥困难克服不了?
    不就是设计时尚美观,却又贴近生活。还一眼就能看出是佳人品牌服饰的衣服吗?余永远拿起自己的画笔,干就是!
    成果离开了公司,又让王虎开车去了红玫瑰两个服装的分店,巡视了一下店里的经营情况和流水。
    红玫瑰服装店的流水,一直很稳定,两家店营业额,每天都有一两千块。
    这在八十年代来说,是相当可观的一个收入。
    今年的秋装,是成果在东城的时候,和大玲子亲自去挑选的。
    全首都独一份儿,卖的特别好,还补了好几次货。
    成果准备再开第三家、第四家的分店。
    至于佳人服饰,她准备和红玫瑰服装店分开,走两种风格。
    八十年代的女性,对审美的追求已经逐渐开始觉醒。从两家红玫瑰服装店,渐渐增长的营业额,和大街上陆陆续续新开的服装店、发廊和买化妆品的美容店就能看出来。
    82年的首都,也在逐渐退去老破旧,渐渐焕然一新。
    但是成果的野心,不仅仅是搞服装这一块。
    去年10月,首都领导确定了鹏城经济开发区。
    成果记得上辈子的83年6月,鹏城特区设立了罗湖、上步、南头、还有沙头角4个经济开发区的办事处。
    83年就是明年,成果现在就要着手准备在鹏城特区做生意的事情了!
    把羽绒服做法卖给窦家赚来的100万,因为投资开了服装店。已经从100万变成了105万,外加还有一座成果投资的四合院和一辆两三万的小轿车。
    成果也算是八十年代,走在时代前沿的百万富翁了。
    可是她知道,如果要实现自己的野心,这一百万远远不够的,因为她要着手鹏城特区的土地开发的投资。
    不过就算到了83年,能拿地建房的商人,大部分都是经济实力雄厚的港商和当地国企合资投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