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军这边,一接到遇敌的消息,便积极摆出了进攻的架势。哥舒翰以王思礼等几位将军统领五万精兵在前,庞忠等人率领十万大军继后,另还有三万兵力,上到黄河北岸的高处,击鼓助阵。卢旷将军手里的一万步骑,就在这黄河临岸边,击鼓助阵的队伍里。
如此浩大的攻势,便是常年征战的陇右军老将,也鲜有人经历。各类兵种各司其职,在将军们层级递进的指挥下,与西原列阵,北岸高地上,军鼓的巨型木架,有条不紊的全部排列开去,传令兵背上插着不同颜色的旗帜,一圈接着一圈,一遍连着一遍的从这浩荡大军的这边边,跑到那边。
唐军的队伍一望望不到头,而远处已经摆开阵型的叛军军阵,显然比不过唐军这边的威武气势。
一时间,唐军军中士气大振。更有甚者,甚至称赞起皇帝的英明决断来。他们都在感叹,倘若叛军没有一支奇兵从天而降,怕是再难阻止如此规模宏大的唐军。
黄河岸边,风声怒嚎,半山之上,郁郁葱葱的翠绿树林,也随之发出阵阵沙响。
霎时间,随着唐军军鼓在黄河北岸传来震天雷动,排在大阵最前方的五万精兵,已然在军鼓的号令声中,气势磅礴的朝着叛军方向列阵杀去。
最终的决战,已然在这五万将士的冲锋中,正式开启。
第81章 溃逃
战斗尚未打响时,第六团十几个随军而来的伤兵,就都已经站在大河北岸的高地上,准备好观战了。
跟随而来的伤兵,大多是轻伤,真到了万不得已之时,还能下场作战。而只有胡九彰一个,是怎么看,都不应该再继续随军的。但他,也在出关当天早上,说服王铮,跟着大部队一同前来了。
因为他知道,李慕云不可能被一个人留在潼关,所以只有自己也跟来,哪怕帮不上什么忙,能在第一时间知道战斗的进程,也是好的。
且这一次,他们已经十分幸运。卢旷的军团被分到了高地之上,不需投身战斗,且高地上的视野,又极好,整个战场尽收眼底。以往,这可是只有大将军能享有的绝佳观战位置,事到如今能够在此处见证这一场决战,胡九彰不禁觉得,自己在万般不幸中,仍是留有一丝幸运的。
卢旷军团中大半的人,都被派去擂鼓了,只剩下各个团少量的伤兵,和通传兵站在岸边,向着战场的方向观望着。
胡九彰被两个伤兵一人擎着一边胳膊,带到了大车外的横栏上坐定。
看着西原上如此浩荡的唐军列阵,万鼓齐鸣时,就连胡九彰,也难以抑制的湿红了眼眶。他心底的那一腔热血,已然跟着沸腾了起来。
如此阵势,或许真的能赢……
胡九彰暗自思索着,而显然,此时此刻,在北岸观战的兵士,没有一人不对眼前唐军的巨大优势感到欣喜。
眼看着前阵五万精锐冲入敌阵,战场上瞬间杀声震天。在战鼓的轰鸣声中,胡九彰的耳朵,几乎被各种轰鸣着的噪音填满,但他丝毫不介意,而是目不转睛的盯着前阵唐军与叛军的战况。
正如所有人预料的那般,对上唐军的五万精兵,叛军的阵型没过多久,就被打乱了。唐军一边,步兵五人一队三人一组的,在盾牌与刀枪矛戟的相互配合下,步步紧逼。
最先与唐军接触的那几千叛军,很快便溃散开去,单单是胡九彰看见的,就有几百人,在这最初的一刻钟内,成了唐军的刀下亡魂。
唐军的精兵越杀越勇,叛军溃退的速度,也逐渐加快了。
唐军战线迅速向前推进,后续十万大军,竟也在身旁气贯山河的战鼓声中,跟着那五万开路的先锋挺进。
战斗进行了不到半个时辰,叛军一方的前阵就已经不成样子。胡九彰亲眼看到远处叛军指挥官的令旗下达了撤退命令,那指令一出,溃散的兵士们就好像约定好了似的,以着极快的速度转向东方撤离。
而唐军一方的将士都杀红了眼,见到敌人要逃,哪里还肯放过。前阵的几名将军纷纷下令全力追击,一时间,河岸上的战鼓声愈发高昂了。胡九彰身后的大鼓把他震得浑身上下直颤,但他已然沉浸在前阵激烈的战况之中,对耳畔的轰鸣无知无觉。
唐军主力长驱直入,又是半个时辰的功夫,前阵的五万精兵已经追着撤退的叛军,跑得看不着踪影了,后续十万人,也异常亢奋的一路追随着。
再往前……
胡九彰暗自思索。
这条通往陕郡的路,他是走过的。虽然过程痛苦不堪,但所见所闻,他未敢忘却分毫。
再往前,就是一条长达七十里的狭长山路,主路两边,一侧是高山峡谷,一侧是奔涌的大河,若是用这条狭路传递信息,可能十分通达,但换作几十万大军在此行进,可就……
眼看着唐军十五万人一路朝着那狭长道路追将而去,北岸阵地上的鼓声,也便息了。北岸三军即刻派出斥候,追往东边查看。
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得那狭路深处忽然传来连续不断的巨响,而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的,则是千百人歇斯底里的喊叫声。
起初,胡九彰以为这声音是自己的幻听,他看向周围伤兵,随口问了句,怎知对方的脸上,也显出诧异。
“确实听到了……有惨叫声。”
又有一人在旁肯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