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钟,你去下面的各大厂子铺子通知一下,让里面的工人都回家的时候跟周围的亲朋好友说一说,咱们收购甘蔗,两文钱一斤。不论多少,全都要。”
“好的郎君,只是这两文钱一斤,价格会不会有些太低了?”
姜子延解释道:“不算低,因为这甘蔗砍了上头的叶子但根是留着的,一根下来约莫能重六到九斤左右,如果一捆有二十根,那么这一捆下来最少也能卖二百四十文,你现在还觉得价格低吗?”
“不低了不低了,小的这就赶紧出去传信儿。”
城里来的客商收购甘蔗一般都是在城里收,或者是在城里附近的那些村子收。像是一些偏远的村子种的甘蔗都是没处卖的。
姜子延让人挨家挨户的宣传,说他这里收购甘蔗,而且他专门让村里的里正带头收购,按村为单位到他这里来清点上交,然后给银钱。
他再把这些从各个村里收上来的甘蔗全都拉回城里卖给客商,假设一斤他只赚一文钱,那么在庞大的基数下,也是有钱赚的。最重要的是还能帮到村民们,让他们多挣些钱。
村里其实种甘蔗的人并不多,而且就算是种了,也种的很少,所以整个收上来的数量并不算太多。
姜子延在收购完成之后,特地鼓励村民们明年可以大量种植甘蔗,他会在城里设置一个收购点,每个村子都可以有里正带头组织进行收购。到时候他再派专门的人到村子里去拉,进行清点结账。
这无异于又给整个临安的百姓们增加了一项收入,即便是偏远地区的村子,也不怕种的东西卖不出去了。
这个活其实姜子延是不赚钱的,所赚来的差价基本上都要给前去各个村子收购的人发工钱,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修了水泥路,有些地方又偏又远,来回就要折腾好几天,这路上的运输费还有工钱,肯定是要算进去的。
姜子延新做出来的蔗糖很受欢迎,陈管家带回去的那点儿早就被老王爷吃完了,还特地写信过来问姜子延,这种糖还有没有?若是有的话,再让人给他捎回来一些。
姜子延有些哭笑不得,老王爷这么大年纪的人了竟然还爱吃糖。
不过这个蔗糖味道是真不错,在这个零嘴只有饴糖的时代,突然有了一种新糖,那是非常令人好奇的一件事。
姜子延给周边的人都发了一些,让他们尝尝味道,发现这种糖很受欢迎,于是便开始筹备起了糖厂的事。
城里的几个富户们本来每年遇到丰收的时候都会跟县令打个招呼,或多或少的扣押佃户们的部分粮食占为己有,简称剥削。
但今年他们却没有动静。
钱老爷和孙员外今年已经看不上佃户们多交的那点粮了。自从临安城内往来的客商多了之后,他们名下的客栈酒楼的收入蹭蹭蹭的上涨,到目前为止已经增了两倍了。
这让他们这几天都乐得合不拢嘴,以前总是背地里骂林昭这个当官的不近人情,不通情理。
现在却是都在说他的好话,什么多亏了他的治理临安城才能有这么好的发展,酒楼才能发展的这么好。
临安城的厂子越开越多,姜子延这个背后主导者为了将这里的经济尽快的发展起来,忙的脚不沾地。
农忙的季节来了又走,百姓们的日子逐渐好过了起来。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路修好了,运输货物方便了。
不过这经济发展的好了,治安也不能落下。衙门里的衙差们每天不间断的出去巡逻,以前百姓们看到他们就吓得赶紧跑,现在还能热情的打招呼了。
于是林昭给皇帝上折子,上面都是写的临安城如今的现状。
皇帝看了之后十分惊讶,没想到在林昭的治理下,短短两年的时间竟然发展的这么迅速。
此时的皇宫,御书房。
皇帝看完了林昭的折子,内心十分惊喜,他哈哈大笑两声,跟一旁的小德子夸道:“朕果然没看错人,这林昭确实有治理之才啊!你可知道他在折子上跟朕说什么?”
小德子配合的摇摇头,“奴才不知,荣世子说什么了?”
“他说现在的临安每天都有很多客商往来,百姓们收入可观,今年交上来的税能翻一倍。”
小德子惊讶道:“这是真的吗?皇上,要是真如此的话,那这荣世子也太厉害了,奴才记得他这到任还不到两年呢吧?”
“是啊,如此短的时间,就能将一个贫穷破落的县治理的如此之好,当真没有辜负了他这三元及第的才名啊!”
小德子见缝插针拍马屁道:“那也是皇上眼光好,要不是挑中了他前去临安,他也不可能立下这么大的功劳。归根结底还是皇上英明!”
“就你的嘴甜。”皇上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却十分高兴,小德子这马屁无疑是拍到他心坎里去了。
一个臣子如此能干,而且到了他指派的地方上,做出了十分惊人的功绩,这难道不是说明他知人善任吗?
所以皇帝是相当高兴的。
不过他也不能偏听偏信,林昭这折子上写的究竟是不是真的,他还得派人去查看一下证实他说的是真是假。
皇帝道:“去叫宋桀过来。”
小德子赶紧去外面叫人,宋桀身为提刑司的司长,统领整个提刑司,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宫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