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朝风俗如此,搬家不给周围的邻居送礼,那就是明摆着要跟街坊断交。人在外头,除了宗族就是邻居,阮氏一个寡妇已经没了娘家和夫家,街坊便决不能得罪。
但左等右等顾家还是没个动静,又年关将近,家中要做的事儿实在太多,大家便逐渐忘了这事。
到了腊月二十四,南水县家家户户都开始谢灶。张家所有人都忙了起来,李氏也不去河上了,买了食材就在家专心准备过年。张大郎也日夜都在外边,县城人流越来越多,时常有吵架拌嘴打起来的,忙得不可开交。
就连鱼姐儿也因保和堂放了假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张阿公能学医。族里也是出了力的,所以他每年回乡拜年祭祖时,都会给族里的病人看看,这次他准备带着鱼姐儿一起。
实际上按正经学徒进程。这会儿张知鱼还该在背经脉穴位和药材药性。但张阿公就没教过人,只把着自己有的想到哪儿将到哪儿。以至于鱼姐儿刚学了一个月,都已经自己摸脉了。
若叫赵掌柜知了,回家赵聪就得挨一顿毒打。
这样密集地学习,课业就繁重了起来,张知鱼学得也有些吃力。
但还好有一道光会永远照在她身上,鱼姐儿看着娘亲如是说。
第26章 、天生该做街坊
李氏端着磨好的糯米和红豆往厨房走,对鱼姐儿投来的目光视若无睹。
腊月二十四送灶神对老百姓来说是顶重要的一件事,苏州周围的人家在这一天都要做了团子给灶王爷上供,希望他来年依然能保佑家中事事顺利,五谷丰登。
祭拜完灶神的团子末了还得如腊八粥一般分给周围亲厚的邻居,这样要做的事就太多了,李氏哪有心情理孩子。
山不来就我我就去就山,张知鱼见娘不理自个儿,放了笔就喊:“娘,我要吃咸团子!”
那头沾了满脸墨跟个花猫似的夏姐儿虎了脸叫:“娘,我和爹都吃甜的,不做咸的,咸的狗都不吃!”
李氏只假装没听到,提了篮子就钻进厨房。
梅姐儿和孙婆子早把灶上打点好了,只等着李氏一来就开火。
南水县习惯做粉团,团子越大寓意就越好。
李氏每年都要做两个拳头那么大的粉团自家吃。分给街坊的便是小小的一串跟汤圆一样,但谁家也不会挑剔,住在这条巷子的人大多都没地,米面样样都得从外买了来,谁家舍得做那么些团子?只要能互相尝个滋味就是很好的兆头了。
李氏虽然不想废那么多心神,但家里人多口味儿也怪。月姐儿和水姐儿年年都为着甜咸口拌嘴。没得法子,李氏为了不至于让这个家因个团子散了伙儿,只好每年都做两种。
她取了糯米粉调好面就往里塞早早调好的猪肉馅儿和鱼肉馅儿捏好上了蒸笼,再将两碗泡好的红豆煮熟后压成泥,取了糖和猪油拌匀。
若是寻常主妇,甜团做到这样的程度只等着晾冷了捏成团便算是做好了,李氏却别有巧思,喜欢把流油的咸蛋黄用豆沙裹得紧了才算完,这样的团子做出来又甜咸适中,又软又滑,谁也挑不出错儿来。
李氏手艺好,年年街坊从不落下张家人,就为这能得张家还回去的小丸子。
这天还不到中午,整个南水县都是灶火蒸出的暖暖甜香,街上提着大包小包灶团的人络绎不绝,且这会儿已经不设宵禁,直到元宵节过后才会恢复常态,所以到处都闹哄哄的。
在这样快活的氛围里,竹枝巷子的主妇却犯了难,黎氏带着自家做的虾藕团坐在李氏房里道:“咱们可要给顾家送礼?”
虽是询问的口气,但李氏哪里看不出大伙儿的不情愿。普通百姓人生三大乐不外乎吃大户、发横财、看乐子,吃大户且在发横财前边儿,可见大伙儿对这事儿多期待了。
久不见大户动弹,小民坐不住了,咂着嘴感叹阮氏真乃绝顶主妇也,地皮子且还没踩热就想倒赚一笔团子吃,难怪往竹枝巷子来,这不是合该大伙儿一块儿做邻居么?
看着黎氏眼里的赞叹和不满,李氏心里好笑:“她们孤儿寡母的,想省点儿也很正常,谁家没了男人不想方设法赚点嚼用。但这团子不值几个钱,你我贸然上门就怕别人以为咱们巴结,不如等她家送了来再回礼,不曾送就当这事儿没发生过。”
黎氏也觉得这个主意好,拿了小丸子就回家往外一说,果然巷子里便纷纷平静下来,静等阮氏出招,好些婆子媳妇儿连饭都不曾吃得多少,心心念念地预备着如何与顾家打得有来有回。
正在家里画花画鸟的阮氏听了小丫头禄儿的话心里直想跪在衙门跟前儿喊声青天大老爷,民妇实在是冤枉呐。
在古代,女人嫁人便是二投胎,阮氏头胎不行,二胎却投对了路子。顾教谕对她那是好得没话儿说,两人成婚十来年,一个下地做饭样样能干的村姑早已改头换面。现在别说人情往来,就连切个菜她都能把手砍了。
顾教谕一去,阮氏本想着自个儿支楞起来,不成想做了两顿饭,家里碗筷都换了一轮,疼得婆子都喊天,再不要她动一根手指。
日子一长阮氏也想开了,估摸着一家子靠着顾教谕遗产也能滋滋润润活得一世,便放宽了心该吃吃该喝喝。除了想起丈夫时还流泪儿。这些日子竟活生生胖了一小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