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学家世都不错。”张氏顿了一下,“便是性子张扬了些,家里又宠得紧……”
姜辞眨了下眼,江娴自己就是跋扈的性子,这俩要是凑一块,往后的日子怕是不能安生,而且孙郎中既要儿子考科举,想来大抵是很重名声的,江娴如何说自己是淮安伯的侄女,也是庶女,前阵子又出了那事……
张氏见姜辞不吭声,便没往下说,又给她看了些别的男子的丹青像,看了有十七八个吧,姜辞觉得都差不多,堪堪有印象的,就是城西郑家的大公子郑骞,如今在光禄寺任少卿。
她拿着画像,问张氏:“这人二十有三了?”
这般年纪,仕途坦荡却未成亲,怎么看怎么不对劲,这人怕不是有什么隐疾?或是长得丑?!
张氏道:“郑公子为人正直,长相也清俊,就是个子颇高,比侯爷还要高上些许。”
侯爷是将军,身姿体魄本就比寻常人高大健壮,这郑骞比侯爷还高,可见个头是真的吓人。
“……京中不少女儿家远远瞧见他就怕了,哪还有人愿意上门结亲,该议亲的年岁耽误了,这一拖便拖到了现在。”
“家中没有妾氏或通房吗?”
“没有。”
姜辞觉得这人不错。
张氏挑的人,姜辞全都过了一遍,可到最后,也没说过一句准话,只让张氏去同侯爷说,让侯爷定夺。
“待会儿让云霜跟着跑一趟,如今三姑娘议了亲,二姑娘也不该落下。”姜辞语气慢慢,她在江娴的婚事上吃过亏,这一世便没打算插手,婚事这事,如人饮水,如何办都是两头不讨好。
张氏一怔,明白了姜辞的意思,没再多言,恭敬地退了。那日之后,也没再让江涟往姜辞跟前凑。
刚把张氏送走,姜辞斟出来的茶还没来得及喝,沅叔就来了,面上带着笑,说世子已经平安到潮州了。
姜辞松了一口气,又听沅叔说:“世子还给夫人捎了封信。”
江逾明竟还会给她写信?!
“夫人,快打开看看吧。”云霜捂着嘴笑。
姜辞拧着眉,还是不敢相信江逾明会给她写信,而且就冲他离京前,给她分析京中局势这事,信上的内容大概八九不离十——
辞娘,见信如面。
姜辞看着这行字,不由一愣。
九月初六,已到潮州,举目望去,满城萧索。夹道尽是斑白,路有饿殍,无数流浪;
巡查粮仓几座,颗米未见,地方官绅,官官相护。幸奔忙数日,灾粮赋饥,缓解可期。
姜辞看完前面,心道果然是江逾明手笔,走之前分析京中局势,走之后传报地方灾情,词文一板一眼,换个册子,都可以直接面圣了。
她在心中调侃,却又忍不住心忧,虽只有寥寥数语,可她仿佛能从这一字一句中依稀看出潮州现状,黎民不幸,赈灾艰苦,江逾明在潮州,只怕并不轻松。
也不知他人如何了,是否会瘦……
继续往下看。
下榻驿馆,万事全备,衣食无忧,戒备良善;长笺随侍左右,行事细谨,诸事皆安。
今行厢阁,见牖下桂香馥郁,辰时四刻,瓣叶沾霜;感秋日寒凉,莫忘添衣,念你,安遂。
姜辞看完一怔,又重新看了一遍,念你?
江逾明在信中说念她?
姜辞一下坐了直,睨着那两个字,不敢信,连夜给江逾明回了封回信,问他这信是不是杜衡写的。
就在姜辞看信这日,运往潮州的赈灾粮已经输往各地,大小县中灾情缓解,亟待离开时,江逾明忆起前日在苦阳县衙门前见着的那事。
“查案的事,就该他们大理寺来,我好端端来赈灾的,现在怎么沦落到查命案了。”杜衡靠在木桌边猛灌了茶水,骂骂咧咧地抱怨。
他这两日黑了不少,奔波也辛苦,江逾明没念他,解释:“雷同奉旨到地方查冤案,我担心他来路不正,让路重和石破留在州府盯着了。”
杜衡也是没脾气,只是抱怨两句罢了,这会儿听江逾明这么说,也严肃了起来:“你是说潮州的冤案,可能跟雷家有关?”
江逾明没给准话,出城那日,雷家的马车停在了对面,他下马车时,看到坐在前头的那个马夫,好像是陈家的。
但到底是与不是,江逾明也不敢确定,可这里面若是陈家和雷家相互勾结,那就麻烦了。
杜衡猜:“你说邹海骏的案子,会不会便是钦天监所说的冤案?”
“不是。”江逾明肯定道,“钦天监算出来的时候,邹海骏还没死。”
江逾明觉得所谓的潮州冤案应当跟潮州义仓发不出粮有关。
“那你觉得邹海骏会不会真如百姓所说,是被刘庆所杀?”
江逾明摇头:“我见此人虽为卖粮使过一些手段,人倒是干脆。”
店砸难开,为了报复,便大门敞开的在院中用饭,这是稚子脾性;当初邹海骏上门买粮,他要价虽高,却也卖了,之所以要一两七斗,怕也是为了出气。这些事桩桩件件都干在明面上,可见为人还算磊落。
江逾明拿了主意:“先去刘家。”
二人到了刘家大门前,只见其府邸大门紧闭,上边还有好几个被人用红染料画的大叉。杜衡为难地选了一块儿还算干净的地方拍门,等了一刻也没见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