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门打开的那一瞬间,现场所有人的一颗心都提到嗓子眼里。
接着,四个侍卫出现,他们手中抱着一个锦盒,盒子里自然放着的是省试的成绩。
从锦盒里拿出皇榜,随后张贴在贡院门口的专栏上。
贡院门口有一面墙,专门用来张贴科举考试的成绩。
等侍卫张贴好皇榜,就回到了贡院。
他们走后,考生们一窝蜂地涌到榜单下,一个个紧张又期盼地在榜单上寻找自己的名字。
在皇榜上找到自己名字的考生,顿时发出喜悦的欢呼声。有的甚至捶胸大叫了起来:“我考中了,考中了,考中了!”
也有人直接哭了。他们一边哭,一边笑,模样十分滑稽,但是他们的眼眸里充满狂喜。
那些没有在榜单上找到自己名字的考生不死心,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寻找自己名字。寻找好几遍没有找到自己名字,就直呼不可能,说他不可能考错,一定是弄错了。
有不少人见自己没有考中,接受不了这个沉重的打击,直接昏了过去。
今天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减少了很多。解试只录取三百人,省试只录取一百人,殿试只录取五十人。
今年省试没有考中的人,明年还可以参加。不过,今年殿试没有考中的人,要等到三年后才能再考。
不管是解试公布成绩,还是省试公布成绩,都能看到人生百态,还能看到人类的悲欢离合。
苏轼他们来的比较晚,没有站在前面,而是站在中间。他们还没有在皇榜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就被其他人告知他们兄弟俩又考了第一名和第二名。沈括这次要比解试考的好一点,考了第六名。
听说自己考了第一名或者第二名,苏轼和苏辙兄弟俩不敢相信,直到他们自己看到皇榜。
看到皇榜上第一个和第二个名字是他们,苏辙他们这才相信他们真的又考了第一名和第二名。
沈括和苏轼他们紧紧抱在一起。他们一边抱,还一边跳,脸上洋溢着欢喜的笑容。
其他考中的学子纷纷向他们祝贺,尤其是向苏轼和苏辙兄弟俩道贺的人非常多。
解试,苏辙他们考了第一名和第二名。省试,他们又考了第一名和第二名。怎么不叫人羡慕,怎么能让人不恭喜。
苏轼他们还没有回家,但是他们考中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消息已经传到他们的家里。
有专门的人会前往每个考中的学子家里,通知他们家人考中的好消息。
苏辙他们考中了第一名和第二名,自然是第一个被通知。
苏洵他们比苏轼他们还先知道这个好消息。
虽然他们夫妻俩知道两个儿子能考中,但是他们没想到两个儿子又考了第一名和第二名。
赵旸早就知道苏轼他们的成绩。其实,关于苏轼和苏辙俩能不能考中省试的第一名和第二名还有争议。
苏辙他们兄弟俩考的非常好,毫无疑问是第一名和第二名,但是不少大臣觉得他们之前在解试上考了第一名和第二名。如果再在省试上考第一名和第二名,会不会不太好。
大臣们觉得不太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苏轼他们太年轻了。如果让他们两次都考中第一名和第二名,他们会不会太过骄傲。
当年,欧阳修考殿试的时候,因为考前太过得意张扬,结果主考官为了打压他的气焰,就没有让他考中状元。
批阅考卷的大臣们觉得越是有才华的人,越要打压磋磨,这样才能磨去他们的棱角。他们日后进入仕途,才踏踏实实地为朝廷做事。
苏轼和苏辙这几年来在汴京城的名声非常大,朝中大臣都知道他们兄弟俩,也读过他们的诗词,对他们的才华有欣赏的,也有嫉妒的。
反对苏辙他们再次考中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大臣,有的是真心为他们考虑,觉得他们有才华,怕他们太过得意,所以要打压一番。有的是纯粹嫉妒他们,不想让他们再次考中第一名和第二名。
因为赞成和反对的大臣各占一半,欧阳修这个主考官也不敢擅自做决定,就跟宋仁宗汇报了这件事情,让宋仁宗做决定。
宋仁宗也觉得苏轼他们太过有才华,又太过年轻,如果让他们两次考中第一名和第二名,一定会让他们得意忘形的,所以他赞成不让苏辙他们再次考中第一名和第二名。不过,赵旸并不这么觉得。
赵旸并不是因为苏轼和苏辙他们是他的好朋友,所以就维护他们。他觉得科举考试应该公平公正,苏轼他们既然考中了第一名和第二名,那就不能因为他们太年轻,就故意夺走他们本该的成绩。再者,苏轼和苏辙他们很有可能在殿试上考中状元和榜眼。如果他们三次考试都考中了第一名和第二名,会是一段美谈佳话。
这些年来,从解试到殿试,一直考中第一名或者第二名的人很少。如果今年的科举考试,出现连续三次考中第一名和第二名的人,会是一件大喜事,并且还能名留青史。
听到赵旸这么说,宋仁宗和那些反对的大臣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同意让苏轼他们再次考中第一名和第二名。
如果不是赵旸据理力争,苏轼和苏辙俩就要在省试中失去第一名和第二名的成绩。
得知自己的成绩后,苏轼他们急急忙忙地赶回家。
他们刚到家,苏洵和赵旸就在门口放起了鞭炮,庆祝他们再次考中第一名和第二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