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李橘白也在课堂上出过此题,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学子都不能领会其中奥妙,甚至对她的话嗤之以鼻,多番反驳。
殊不知这才是是百钺科举策问中最重要的一点,能不能参透,除了学识还要有悟性。
隐隐的,她希望木蓝和那些学生不一样。
木蓝的第一反应有些诧异,因为这道题她做过,在自己重生之前,还是尚书府大小姐的时候,关于策问的第一课便是此题。
给她开蒙的不是别人,是她的爹爹,也就是如今的户部尚书。
木蓝最初因为对爹爹的话有些不认同,后来有专门去了解过,一般学堂所授策问,别说开蒙第一课了,甚至从头到尾都没出过此题。
而爹爹说,这是他科举一生,为官半载的经验所得,
她领悟之后,也感悟良多。
那么李橘白呢?
在这西北贫寒之地的黄州府,一个小小的竹县内,被冠上不详名声的女夫子,怎会以此为题?
木蓝犹豫了一下,综合爹爹所讲和自己的理解,才答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若言辞和计谋中有不合圣上心意的部分,就很难施行下去。
此题深意在于让学生明白最基本的答题方向,那就是除了符合题意外,还要揣摩考官的出题目的,如果想破题的话,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改变策略,以圣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然后变通一下,用迎合他的方式来尝试改变他的决策。
木蓝说完,紧紧盯着李橘白看,这道题之所以没有被人用到策问中,是因为与读书人的坚持相悖。
几乎所有读书人都崇尚文人气节,欣赏百折不挠的风骨,像这种为了迎合上司而改变自己最初的说法,或者说用阿谀奉承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的行为,在文人中是被人所不耻的。
当时爹爹说这是他从科举中、为官多年中受益最大的一点。
爹爹明白其中深意,所以毫不藏私地教导她,可李橘白呢?这个女人为什么会出这么一道策问,是有意还是无意?
李橘白没有让她疑惑太久,就给出了答案。
君子当如竹,绝不趋炎附势,不为任何事折腰,你这样破题,似乎不是君子所为。
李橘白目光灼灼,语中带着质疑,可眼神里全是惊喜与认可,她能在府试中夺得头名,便是因为有一次听爹爹与人对话,开始并没有达成合作,后来李父换了一种看似恭维对方,在为对方考虑的表达方式,实则依旧换汤不换药,为自己争取着利益,结果谈成了。
她恍然大悟之下,隐隐明白了此道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可以尝试运用到科举之中,所以才会有如神助,对策问的理解越来越深,甚至自成体系,在府试中拔得头筹。
木蓝望着李橘白不掩赞许的眼神,忍不住笑了,莫名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因为我不是君子,我是女子啊,我懂得什么叫宁折不弯,但我更欣赏知进退的人。
你明白我的意思?
李橘白从那笑意中领悟到什么,她第一次给学生出这道策问便遭遇打击,甚至被其他夫子诋毁之后,便再也没提过,只中规中矩地授课。
方才也只是灵机一动想试探一下,没想到木蓝竟然给了她这么大的惊喜,如果能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在策问上迟早会无往而不利。
因为只有明白出题人想考核的目的是什么,才能更容易知道他们想要看到的答案是什么,也就知道了怎么答才令他们满意。
木蓝眨了眨眼睛,语气里带了一丝自得:当然,我之前就说过,我的策问和诗赋都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经义。她可是堂堂尚书府大小姐,又经爹爹那么多年点拨,策问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李橘白对这话信了一些,却也没全信,不过没关系,一天一道策问,只需要过几天就知道此话是真是假了。
这一次她看向木蓝的眼神温和了许多:既然知道自己的不足,就多努力补上,切勿自满。
每个夫子都希望学生孺子可教,就像伯乐会期待遇到千里马一样,这是一件很令人欣慰地事。
做了两年夫子,第一次尝到了这种欣慰的滋味,让李橘白往常总冷冷淡淡的眼底多了些温度。
木蓝笑着点头,无形中总觉得彼此之间拉近了一些距离,她想起虎视眈眈的木堂和邵旺族等人,看着李橘白欲言又止。
不坦白吧,仅靠自己现在的力量很难解决掉这些人,坦白吧,就要扯上原主那天晚上做的混账事。
她心事重重地在学堂里坐了一下午,见木堂又去围着邵旺族转,心里暗暗拿定了主意。
原主的人缘太差,也可以说是物以类聚,身边没有一个靠谱的人,现在唯一能信任的就是李橘白了。
虽然感情还没到那份上,但好歹有了婚约,而且最重要的是,从原主为数不多的记忆中,以及县学里的学生们表现来看。
李橘白除了被邵旺族退婚,背上一个会抢夫家气运,所谓不详的名声之外,几乎就没什么可诟病的了。
甚至还可以说是个人品、长相都极佳的人,在一堆狐朋狗友和原主糟心的父兄对比下,木蓝几乎不用多想就知道谁靠得住。
所以入夜以后,她没有着急吹灭灯,而是坐在桌前想着该从哪里讲起,才能显得自己无辜,总不能替原主背下所有黑锅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