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科普】
①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出自白居易《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
②一愿世清平,二愿身强健:出自白居易《赠梦得》,原句三愿为:“三愿临老头,数与君相见。”
第72章 秋冬
顾澈没能见上温十安最后一面,在他答应了所谓的交换条件后,他以永不入京为代价,求了温十安活路。
临走前,夏田寿拄着拐杖来送他,沧桑留在他掩饰不住的斑白鬓角里,顾澈于心不忍地别开眼,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最终还是一个人去了南京,金陵大学校的校长为他办了接风宴,见他未带旁人,还笑问是不是爱人害羞,他不舍得带来。
南京对他来说,总归是个陌生的地方,他像个唐突的来客,惊扰了仲夏金陵,美景再难入眼。
偶然在报纸上看见黎元洪的消息,说他去了天津,做起了生意,因为自觉张勋复辟一事愧对百姓,便再不涉政事。
段冯二位控制北京政府,却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试图进行独裁统治。
顾澈有些恍惚,他们似乎一直在奋斗,却离共和越来越遥远。
夏田寿时常写信过来,讲到北京的玉兰花落了一地,讲到今日梦到了过去种种,又讲到他开始写作新的文章。
顾澈一一回复,总不忘提醒夏田寿注意身体。
白日里他去教学生们上课,讲到白居易孤身参奏被贬江州,有学生问他,心下认为白氏哪首诗词当属最佳。
他想了许久,想到古原荒草,想到杨女倾城,又想到山寺桃花,字句纠缠交融,最后只拼凑出一个人影。
他回答说,从无最爱,只在应景。
他扭过身写下两句诗。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此刻玄武湖的莲花衰败,秋天从南京掠过,满目悲寂寥,只好下一场滂泼夜雨①,才方对得起这句“我有所念人。”
白氏取名居易,又字乐天,所求也不过如此,匆匆一生行过,回首顿觉,原来所爱所忠皆成遗憾,也只有句“我有所感事”,留给后人猜度。
一首诗,顾澈只写到了这里。
足够了,半句怀古,叹居易不易,半句喻今,悲思卿念卿。
南京城的秋天太悲凉,他并不喜欢,学生们倒很热情,鼓动着他去看看昔日金陵的繁盛。
有天夜里他走到了秦淮河边,看到十里秦淮灯火通明,江水缱绻东逝,忽然很想去喝一盅酒。
于是伴着楼台亭榭里的琴声婉转,他坐在摇橹船里驶过一场酒香夜色,梦里是雪月花时②。
后来听人说,灵谷寺的古木参天,暑时会有流萤漫天,他便时时去寺里闲逛。
从秋天逛到了冬天,大雪纷飞时,他遇到一位住持,听说他来看萤火虫,便笑他来错了时候。
顾澈拍了拍肩上的雪,说这雪景也美,值得一场风尘仆仆。
其实他并不在意时节,也不在意流萤,只是想给自己寻个留存期盼的去处,好让日子还能继续过下去。
他有时会想起那位在上海曾有过一面之缘的阿兰,盲眼的姑娘守着空室等她的青哥。
那时他曾对温十安说,生活要有盼头,便只好相信亡人仍在。
现在回忆起来,一时竟然不知生离和死别哪个更为难捱。
他和灵谷寺的住持一来二去成了好友,无事时就来陪住持打坐,住持手里的念珠在诵经声里轻轻转动,他就继续盘那根桃木簪。
住持给过他一串念珠,他笑着婉拒,说自己已经习惯了。
住持常带他接见香客,前来上香的人叫他顾师父,也有姑娘嗔怨他寡言少语。
他方才惊觉,自己似乎变了许多。
从前他最不怕与人周旋,如今见了人群反倒生出些不自在的感觉,好似那些繁华喧闹如针,会扎在心口。
寺里养了只猫——倒不是养,只是野猫游荡至此,他们时常喂食,动物有灵,就在这里安了家。
猫和他混得很熟,常来蹭他的裤脚。
住持打坐时分明闭着眼,却好像能周晓周围万物生长,在野猫悄无声息地靠近时,会提醒他,说她来了。
然后他的裤脚就会被一只小爪子轻轻地挠。
他低头看了眼,继续盘那支桃木簪。
住持说他身上有佛性,这很难得。
人皆有欲望所求,从无例外,而佛者所求,天下苍生。
顾澈在猫想要撕咬裤脚时移开了腿,抬手拍了下这个不老实的小家伙。
他说佛法静心,只能救己,不能救人。
这是温十安告诉他的道理,若要康衢烟月,只能自己去造。
夏田寿的身体越来越不好了,从逐渐混乱的字迹中就可见一斑,顾澈只知道他在写一篇文章,还是自己帮忙取的名字。
《遥远的共和,眼前的共和》
最后一封信似乎是夏田寿的好友写来的,端正秀丽的楷字,附上了夏田寿临走前写的一句诗。
“倘见玉皇先跪奏,他生永不落红尘。”
字迹癫狂潦草,顾澈废了很大的劲才辨认出来了。
信上说,那篇力求共和的文章呈上政府,夏田寿却被连人带纸地赶出来。
顾澈没能见到那篇夏田寿说的“至诚之作”,文章被夏田寿亲手烧掉了,并以这条垂老之躯葬送纸上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