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6页
    “你先起来。”
    天庆帝脸色难看,“此事是锦麟卫、禁军护卫不利,连朕身边的人都被他们动了手脚,你又怎能防得住?”
    “今日要不是你和沈却及时赶到,又有沈家那孩子拼死相护,朕恐怕就真的没命回来了。”
    太子闻言也是忍不住满心后怕:“父皇说的是,还好阿诺追着狐狸阴差阳错进了那片林子,要不然……”
    “他叫阿诺?”天庆帝问。
    太子连忙回道:“他叫薛诺,是上次长垣去江南时偶然遇到的延陵难民,父皇还记得柴春华吗,阿诺的姐姐便是被那柴春华掳走后迫害殒命江中,长垣见阿诺颇为聪慧又身世可怜,便把他带回京中放在身边教养着。”
    定远侯听到“殒命江中”几个字时,眉心微跳了跳。
    安国公穿着便装,人虽年迈却背脊挺直,容貌儒雅可一身武将气息依旧显露无疑:
    “老臣也记得那孩子,听闻小沈大人最初查扈家时就是为了替那孩子找她姐姐,徐御史在江南关押小沈大人时,那孩子也一起进过大牢。”
    “老臣那孙女儿跟他关系不错,说他性子极好,没想到他今日能救了陛下,也算是小沈大人种的善因结了善果了。”
    天庆帝还隐约记得私盐之事,先前成国公陷害太子和沈却说他们与永昭旧属勾结时,他便下令让人查过沈却去江南后的事情,也知道沈却掺合进扈家之事,察觉漕运上有人走运私盐纯属巧合,而其中缘由就是因为他替一位流民出头。
    此时听了安国公和太子的话后恍然,原来那流民便是薛诺。
    薛诺从林子里出来后便昏迷不醒,浑身上下几乎变成了血人。
    天庆帝命人将她安顿在了皇帐旁边的帐子里,更命宁敬水亲自过去替她看伤,自己这边却与安国公几人说着林间遇袭的事情。
    等过了一会儿,宁敬水再过来时,一双手上全都是血,脸色也极为不好。
    “他伤势如何?”天庆帝问。
    宁敬水低声道:“回陛下,薛小公子身上多处被野兽所伤,后肩伤的最重,整个肩后皮肉都被撕扯下来。”
    “她前不久才刚受过重伤,身子未愈又失血过多,再加之之前一战力竭,所以现在还在昏迷着。”
    “之前受过重伤?”天庆帝皱眉。
    太子忙在旁解释:“阿诺之前曾跟着长垣去过皇姑奶奶的马球会,就是萧伯爷和江世子他们缉拿逆匪的那次,他为了救长垣替他挡了一箭伤的极重,是儿臣求了宁太医去替他诊治的。”
    “阿诺性子好,又救过长垣性命,这次狩猎是儿臣知道他伤势好些了才提出让他来玩,哪想到会遇到这种事情……”
    太子抿抿嘴角,眼神沉黯。
    天庆帝听闻薛诺救过沈长垣的命,这才恍然。
    难怪之前在林中时沈家那小子那般紧张那孩子的命,一路抱回来都不曾易手,回来后更是守在他身旁寸步不离。
    天庆帝朝着宁敬水道:“好生替薛诺诊治,务必保他性命,绝不能让他出事。”
    宁敬水闻言就明白,自家少主冒险一搏这“救驾之功”,稳了。
    宁敬水出去后,帐中便有朝臣开口。
    “陛下,今次这番遇袭绝非意外,定要严查。”
    “那野狼群是被人引来,想要置陛下于死地。”
    太子也是说道:“父皇,这围场周围有人看守,却被刺客混了进来,连父皇近身衣物都被人动了手脚,如此情形与上次城郊马球会何其相似。”
    “靖安伯曾说那些人是朔州谋害朗将军的逆贼,如今混入京中定是对皇室不安好心,他們一次又一次挑衅,这次更险些害得父皇丧命,若不将人抓住儿臣实在难安。”
    “冯源……”
    天庆帝沉声开口,原是想让冯源去查,可转瞬想起太子的话,想着林间差点丧命,近身之物也被动了手脚,冯源却一无所知。
    这段时间冯源几次办事不利,萧池那莽汉被人动了手脚也不自知,他实在难以信任两人。
    原是想要让冯源去查的心思瞬间没了。
    天庆帝转声说道:“自然要查,此事交给安国公去办,太子协查,定要查出到底是谁敢谋害于朕!”
    安国公和太子领命。
    “臣遵旨。”
    “儿臣领旨。”
    冯源看了眼须发皆白的安国公,神色有些阴沉,在天庆帝目光落过来之前便快速垂眼退到一旁。
    第242章 各有心思
    天庆帝伤重又受了惊吓,强撑着交代好安国公负责调查之事后,就让一众人退出了皇帐。
    等到了帐外,安国公与太子在前,其他朝臣在后。
    几人都在低声议论着这次林间遇袭的事情,猜测着那几具抬回来的尸体与先前谋害朗珂,还有大长公主马球会上动手险些害得沈却落崖差点丧命的人是不是同一批。
    安国公扭头叮嘱身旁内侍,让他们去唤萧池、燕凌来见他和太子后,扭头见冯源离开开口叫住了他:“冯大人。”
    冯源脚下一停:“国公爷有何吩咐?”
    安国公平声道:“吩咐谈不上,只有些事情须得冯大人帮忙。”
    “陛下近身之物被人动了手脚,恐是内廷出了问题,宫中十二监向来都是冯大人做主,还要劳烦冯大人的锦麟卫先帮忙过一遍这次秋猎随行的内侍,将陛下近身之物也都查验一遍,免得再有疏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