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后很是认同。
国师之死,必须要让飞门关知晓,越快越好。
范太保又道:“既不是反贼,也该昭告天下,等大军班师回朝后,皇上亲自封赏,再把这些事儿说清楚……”
黄太师的视线在范太保与皇太后之间转了转。
范太保的目的在前半句,而那后半句就是个场面话,他们两个老头子都清楚,没有哪一天了。
真说清楚,也是剑拔弩张地说,哪有什劳子封赏。
而老太师更关注的是皇太后的反应。
皇太后有一瞬的迟疑。
既然“没有哪一天”,胡乱说、胡乱应,都无所谓。
皇太后不至于连场面话都接不了。
她真正犹豫的,只是前半句。
也许是不愿意,也许是没算好得失,也许,她从心底里认定了林繁必定起兵,就是要造反……
“班师回朝还早,”黄太师把话题往边上一带,“老太傅那儿,老夫是劝不动了,还得皇上出面。”
“自然,”皇太后道,“皇上会去向太傅请罪,还望两位老大人也走一趟,替皇上敲敲边鼓。”
范太保笑了笑。
黄太师也顺势应下:“是得说项,若不是这把老骨头实在经不住折腾,老臣都想去飞门关,当面与林小子、老侯爷好好说一说。”
“给你孙儿写封信?”范太保提醒着。
“这主意对头,”黄太师连连点头,“给他写信,让他转交给林小子他们。”
皇太后听着,道:“那就麻烦两位了。”
两人起身告辞。
皇太后亲自送到殿门外,等那两人结伴走了,她转过身,脸上笑容都收了起来。
表面上,范太保与黄太师都向着皇上说话,但皇太后隐隐觉得,他们没有那么坚定。
这也难怪。
一来,那个勉强编造出来的理由,并不能完全取信他们。
再者,信任这两字,建立起来很难,而一旦失去,想再恢复,难上加难。
唯有持之以恒地给予其信心。
好在,两人虽有质疑,却依旧心存大周,想要让局面趋于稳定。
应该还来得及。
第335章 老臣不送了
另一厢,范太保与黄太师一块,慢慢走回千步廊。
宫里嘴杂,两人并没有对先前慈宁宫里的对谈多交流什么,而是心照不宣。
无论皇太后说得有多恳切,但母子母子,终究是母不能代替子。
这对母子,并没有齐心。
杀邓国师,毫无疑问是皇太后的主意。
对此,太后也承认了。
而在之后的对话里,皇太后表现出来的是她对皇上的强势。
皇上登基多年,最初时候,皇太后管得多些,等过了几年,她就很少插手了。
大小事情,由皇上来决定。
可是,因着眼前的困境,皇太后后悔了。
如她自己说的,她后悔没有早几年就杀邓国师,而是拖到了现在。
风雨将起,皇太后不再把决定权交给皇上,而是大包大揽地在替皇上做决定。
这在黄太师看来,不能简单归于“好与不好”。
因为,皇上并不赞同皇太后的插手,也没有接受皇太后的安排。
倘若皇太后出的全是昏招,皇上不同意、不接受、不听话,那是天大的好事。
或者说,皇太后圣明,她行事对社稷有利,皇上哪怕能力欠妥,但他只要听皇太后的意思办事,那这朝政就乱不了。
可偏偏,现在的状况是,皇太后想做利好之事,皇上因各种心思而拒绝……
一时之间,看似是皇太后占了上风。
她雷厉风行诛杀邓国师。
她想要拉拢他们这些老臣来稳定局面。
可是,她终究只是太后,而非皇上。
皇上并不愿意低头。
他要是真的认识到了错误,肯好好与徐太傅赔礼道歉,皇太后就不用让他们两个老家伙掺和进去说项了。
太后让他们“陪着”皇上去,是她对皇上也没有几分信心。
黄太师走得很慢,心里长长叹气。
就算,他不知道林小子的身份,林小子只有臣子、是林宣的亲儿子,黄太师也不看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皇太后老了,他们三公也老了。
如果没有意外,他们所有人都会走在皇上前头。
皇上心中憋着劲儿,今时今日硬被逼着低头,等到了再无人拘束他的那一日,他会把现在没砍的刀子往林、秦两家身上狠狠砍下去。
那个时候,皇太后拖着他们三公捶棺材板,回天乏术!
更何况,他们已经知道了林繁的身份。
一个是无法认识到错误、无法纠正前路的皇上,一个是行事有章法、颇有能力的皇长孙……
他和范太保需要做的,就是制衡与平稳。
邓国师死了。
摆在眼前的清君侧理由消失了。
他们得让林繁有更多的时间,去走另一个合适的起兵路。
回到衙门里,黄太师斟酌一番,迅速给黄逸去信。
此心中消息万分重要,黄太师也不管什么公私分明,去兵部说了几句好话,让他们照传递军情的方式给送往边关,早一日是一日。
下午时候,王公公来请,两位老大人又往太傅府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