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回头深望了一眼深邃的宫巷,她终是见到了婉儿,却还是无法把她拢在掌心,小心保护。掖庭中每个宫人的生与死,不过是上位者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她若想护她一世周全,她就必须成为那个人上人。
上辈子浑浑噩噩,只求婉儿一句“喜欢”,到头来竟是阴阳两隔,白忙一场。
这辈子一切重新来过,她希望她告诉婉儿的“别怕”,是真真切切的“别怕”。
“回千秋殿,把太傅召来,本宫要听学。”
“诺。”
春夏舒了一口气,当即领命。
母后常说学以明智,女子应该挺起脊梁,男儿能做到的,女子同样也能做到。
这条路虽然艰难,可唯有如此,方能许她真正的“太平,长安”。
太平回到千秋殿不久,太傅领命来到了千秋殿讲学。
平日公主最怕听学,今次主动召请,倒让太傅觉得有些惴惴不安。
太傅恭敬地对着公主行礼,“老臣参见公主。”
“免礼。”太平跪坐在几案边,几案上的笔墨纸砚已备,她认真的模样竟是前所未有。
太傅愕然,“殿下今日这是……”
“听学。”说着,太平提笔沾墨,微笑道:“若有心得,自然应该记下。”
太傅欣慰无比,捻须笑道:“殿下有心了。”
“请太傅开始吧。”
“那今日……就从《女则》讲起吧。”
“慢。”
“嗯?”
太平郑重道:“本宫要听皇爷爷的《帝范》。”
太傅大惊,“这……”
“本宫也是李氏血脉,看不得皇爷爷的著书么?”太平不悦反问。
太傅跪地道:“老臣不敢。”
“那便开始吧。”太平淡声道。
太傅想,公主向来想一出是一出,今日定是心血来潮,兴头过了,自然会与平时一样了。当下便不再多想,清了清嗓子,从《帝范》的第一章开始讲起。
“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
太平一边听太傅讲析,一边回想上辈子参与政变的那些点滴往事。
确实,有些事是她太过天真了。
今朝醍醐灌顶,只盼一切都来得及。
第6章 藏拙
武后召见了李旦后,又召见了给太平请脉的太医。太平除了发魇夜跑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地方异常。武后想,也许是她想多了,太平不过一时兴起,也许过几日就好了。
第二日,武后问询太傅,几位皇子这几日的功课如何?皇子倒是正常,太平似乎又不对劲了。平日她听学《女则》敷衍就罢了,这次居然主动提起要学《帝范》,据太傅详呈,公主学习甚是认真,比几位皇子问得还多。
不对劲。
一梦之后,判若两人。
她记忆中的太平怎会安安静静地听学半日?平日服饰是怎么鲜艳怎么穿,哪会穿那样的素雅衣裙?
武后警觉了太平的变化,她必须弄个清楚。
这日下午,是太平的听学时辰,武后轻装简行,只带了两名内侍悄悄来到了千秋殿外。她示意宫人们莫要张扬,轻轻地走到了太平的书房外。
凑近殿门,太平与太傅的声音清晰了不少。
“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太平反复琢磨着这两句话,似有所得。
太傅笑问道:“殿下不解?”
“并非不解,只是觉得父皇与母后不易。”太平认真回答。
太傅惑然,“哦?”
太平正色道:“世家子弟与寒门学子皆有良才,世家易入仕,寒门难出头。拔擢寒门学子,确实可以留下更多有才之人,为大唐效力。”
太傅叹声道:“世家家风严正,易出良材,寒门学子虽有才学,大多眼界不及世家子弟。一朝得志,小人得意者居多。”
太平却笑了笑,“物尽其用,人分其路,把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官职上,加强监察,以一年为期,尸位素餐者去之,庸碌害群者罚之,敛财结党者诛之,只要依法治吏,十年必有小成。”
“殿下……”太傅惊瞪双眼,万万没想到公主小小年纪竟会说出这样有见地的话。
太平轻笑,“本宫说错了么?”
太傅恭敬地一拜,正色道:“殿下句句切中要害,并没有说错。”
太平微叹,“纸上谈兵易,真要做起来可就难了。”如何监察,如何评定,又选谁来当这监察的官员,又如何保证这些官员不会收受贿赂,避免官官相护?这些事一桩一件,都是父皇与母后头疼的地方。
父皇风疾常发,搬去大明宫后,病情好转了不少,可处理政事劳心费神,父皇经常力不从心。所以军政大事,现下多由母后参决。母后虽然得权,官员却多有微词,政令下发,多有阻滞。究其原因,不过母后是个女人罢了。
虽说太平知道母后最后会成为青史中不可抹灭的千古女帝,如今细想当中的不易,只觉又心疼又倾佩。
她若要成第二位女帝,她要学的要做的只怕更多。这最难的第一步便是,从千秋殿走到朝堂上去。
不树名望,便无人信服,不结官员,便无人可用。
太平盘算着这些事,要办朝廷实事,要结交官员,就必须有正当的理由离开太极宫,只有去了宫外,才能有所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