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8页
    这是自十五年前,太皇帝召集天下兵马伐燎之后,大宁朝最为盛大的一场军议。
    这一日,萧庆宁座下武将如云,除了慕容雅博这个特殊的存在之外,中军府主帅裴定方、右军府主帅李良弼、后军府主帅南云霁,至于陆安国,虽然他还在通天阙防守以防备燎人来犯,但得知萧庆宁成功上位之后,他已经明确表示了支持的态度,令其长子留京城不说,还让副将把兵符给萧庆宁送了过来,这等于是把兵权还给了萧庆宁,任由萧庆宁调配。
    至此,五军都督府完全由萧庆宁掌控。
    此外,各州郡卫军都指挥使来了二十个,其中,山海郡卫军都指挥使岳芝、朔方郡卫军都指挥使侯莫张崇、燕州卫军都指挥使宋淳为最耀眼的三个,他们都是大宁北境边线州郡的卫军主帅,都是从无数血战中成长起来的将领,其他州郡卫军的都指挥使虽然没有岳芝三人的能力,但能到这个位置的,许多都是当年从武神关成功撤回来的老将,资历名望、领军能力亦都不俗。
    至于没来的几个,除了山高水远没赶得及的,当然也有不服萧庆宁,拒绝进京的存在,但这些人还不至于敢公开反叛,因为五军都督府和十之八|九的卫军都已在萧庆宁手中,这些人再不服萧庆宁也不敢起兵造反,对付这些人,萧庆宁不用亲自出面,交给裴定方和陆安国等人去办即可,他们在军中资历老、面子大,许多卫军统帅都曾在他们手底下当差,花些时间总能解决,无碍大局。
    除了这些大军的将领,京卫营统帅裴纶,皇城禁军统帅上官妙云,骁骑卫都指挥使沈玄,还有最为奇特的原蒙州平北卫指挥使,现三州军事统制左胜也都在场,另外,一些年轻的主战派文臣,比如白靖文、姜明允和林少游等人也都得到了一个位置。
    由于萧庆宁正式登基称帝之后采用的年号是武兆,后来史官便将这件事记为武兆大军议。
    第一件事,取消五军都督府,新建御营五军府,亦即原本的都府中军变成御营中军,都府左军变成御营左军,其他以此类推,但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上的改变,而是军权高度集中以及赋予御营军直接用兵的权力,因为此前都府的统帅想要出兵或者调动兵马,必须经过兵部、中书省再凑请皇帝定夺,这就意味着都府有统兵之权而无调兵之权,要是没有兵部和中书省的调令,都府统帅往往束手束脚、寸步难行,举个例子,即便斥候探知燎军大部队三日后就要从眼前经过,发动偷袭便有可能取得一场大胜,但这种事也要先经过奏报,得到兵部勘合之后才能出兵,这样一来往往错失战机。
    改成御营中军之后,御营五军府的统帅直接向萧庆宁负责,调兵不用再经过兵部和中书省,萧庆宁甚至给了御营府统帅先打后报的权力,这大大增加了军队机动性和自由度,也将军队高度集中到了五个统帅和萧庆宁自己手里,这些年被兵部和中书省牵制得苦不堪言的裴定方等人得到如此权柄,说是弹冠相庆也不为过!
    更妙的是,萧庆宁听从慕容雅博和岳芝的建议,直接把大宁划分成五个大军区分属御营五军府统辖,各州郡卫军的都指挥使也不再听从兵部和中书省的调令,而是直接归属自己所在军区的御营主帅,这些都指挥使只要向御营主帅汇报行动即可,也都不必再经过兵部,如此一来,武将皆大欢喜,彻底摆脱文官节制。
    但这还远远不够。
    第107章 朕
    由于宣和帝时明知各都府左右都督空缺也不再命武将任职, 致使都府统帅实际上名不正言不顺,比如裴定方现在只是都敛事二品武将,这使得他在左右兵部侍郎面前都矮一头, 现在萧庆宁将都府改成御营之后,顺水推舟将裴定方等人提拔到一品元帅职, 亦即
    裴定方成了御营中军元帅。
    李良弼成了御营右军元帅。
    南云霁成了御营后军元帅。
    陆安国成了御营左军元帅。
    而原本的都府前军主帅张泰革职去官, 但都府前军并取缔,也改做了御营前军, 只是御营前军的主帅萧庆宁直接给了岳芝,同时, 岳芝山海郡都指挥使的职位不变, 如此一来, 岳芝成为了大宁实际上领兵最多的元帅。
    而因为岳芝这次的军功和十多年来攒下的赫赫威名, 御营前军元帅这个位置实至名归,便是兼领山海郡卫军都指挥使,在座众将亦无人反对。
    另外, 萧庆宁也给了各州郡卫军的都指挥上升空间。
    原来的都指挥使要受到兵部派下来的监军节制,有时一个监军可以管辖好几个州郡的都指挥使, 萧庆宁讨了个巧, 把监军改成了都统制官,但都统制不再由兵部委派, 而是由各州郡卫军的都指挥使竞争上岗, 这次她就直接任命了八个统制官总领六郡十九州卫军, 比如朔方郡卫军都指挥使侯莫张崇任五州都统制, 燕州卫军都指挥使宋淳任三州都统制。
    如此, 各州郡卫军都指挥使的上升通道就变成了都指挥使、都统制、御营将帅直到御营元帅!
    而在都指挥使之下的武将任用, 萧庆宁则交给裴定方这些元帅定夺, 她整体负责御营,如果非要给她也按一个名头的话,她是御营五个元帅的统领,可以称之为御营都元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