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贫家子的科举路 第185节
    因着这事,曹妈特地去冯氏面前磕了头,自家孙子跟着夫子,少不得也能跟着识些字,这对他们当下人的来说,可是主子给的大恩典了。
    四合院离这边也就百十米的距离,很快钟荣就和钟锦安、钟锦华过来了。
    这会儿的父子三人,看着格外的精神焕发,眼里更是有着满满的跃跃欲试。
    林远秋自然知道,岳父与两个舅子为何会这般兴奋。
    因为今日下午,他与岳父说了明日要去城郊兵营的事。
    早在从京城过来的路上,林远秋就与岳父大致说了日后兵营的安排。
    自己虽掌着两千多的兵卫,可营中的许多事务,林远秋肯定需要岳父帮他熟悉。
    地方兵营与军营不同,并不设校尉、都尉这些军官职务,有的只是伍长、佰长这些兵头。
    作为知州,林远秋是有权利派人去管理营中事务的。既然已接手了兵权,他自然不希望只掌着表面。
    所以林远秋决定,就让岳父和两个舅兄帮自己看顾着营中事务。
    并不是林远秋有多看重自己的权利,而是在这边塞地带,兵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是在起冲突时,能保一方安宁的存在。
    而钟荣,当初十几年的营中生涯,早已成了他生活中的习惯。
    原本钟荣以为,这辈子自己再没了与兵卫们打交道的可能,没想到女婿又给了他这样的机会,心中的喜悦自不必说。
    言归正传。
    待岳父和舅兄们坐定,林远秋便没耽搁,直接说起大搬迁的方案来。
    对于这种前所未闻的做法,不管是老林头林大柱他们,或是钟家父子三人,听过之后,一时都难回过神。
    那什么,把永宁州下辖村子的村民全部移至城里,还有给他们建造统一的住宅安置,这这这不是闹着玩吗。
    老林头忍不住开口,作为在地里刨食了大半辈子的他,实在太知道土地的重要性了。
    “远秋啊,若咱们把村民们都迁到了城里,那他们的地怎么办,没了地村民们怎么糊口啊。对了,还有他们的房子,就这样丢下全都不要啦?”
    老林头还没说的是,这样丢地丢房子的举家搬迁,不就跟逃难差不多了吗,谁会乐意啊。
    林大柱一听老爹说的,正是自己心里想的,也忍不住说道,“虽说乡下人十之八九都说城里好,也都盼着能住到城里,可要他们把田和房子都丢下,想来没一个人会愿意,没了地一家老小吃啥,依大伯看,这搬迁的事,怕是没那么容易办成。”
    “对对对,没了田地村民们吃啥,这件事二伯也觉得难办成。”林二柱也是一样的看法。
    至于林远枫和林远松,还有林远槐林远柏,自然也觉得爷跟爹(大伯、二叔)说的有理。这会儿几人也是弄不明白,向来聪慧过人的五弟,怎么会想出这么一个差主意来呢。
    钟荣也跟着点头,包括钟锦安和钟锦华两兄弟。
    他们虽不懂农事,也猜不透农家人的心思。可以己度人,要是谁让他们丢下田地和房子,就这样背井离乡的搬家,他们肯定也不干。住到城里又怎样,若没有稳当的养家糊口本事,那么全家就等着挨饿了。
    所以,女婿此举,会招来百姓们的非议是绝对的。
    林远秋看向一直没吭声的林三柱,笑着问道,“爹,儿子的打算,您是怎么看的?”
    还能怎么看的,当然是馊主意一个了。
    不过林三柱知道,自家狗子又不是傻子,会连这么明显的弊端都察觉不出来,所以,此搬迁必定不是他们以为的搬迁。
    也所以林三柱只有一句话,“爹相信远秋不是糊涂之人!”
    这句话,听的林远秋心里暖暖的,他爹还是一如既往地对他无条件信任啊。
    对于老林头说的这些,林远秋早有考虑,再说粮食可是主要的税赋,他怎么可能让村民们放弃种田呢。
    “爷,孙儿让村民们搬迁,并不会让他们失了田地和房子,平日村民们依旧可以在村子里住,种田种菜并不耽搁。孙儿的做法是让他们在城里多一个住处,这样等农闲时,或者家中有打算在城里做营生的,就可以住到这边来,特别到了冬日,村民们都住到城里,还可以躲开山戎人的作恶。”
    林远秋相信,只要村民们有了城里的住处,就会生出在城里谋些营生的想法,何况林远秋心里还有后续的打算呢。
    听林远秋这么一解释,尤其是躲开山戎人抢粮这一条,让屋里众人都忍不住连连点头称赞,这主意好啊,在来之前,他们最记挂的,不正是山戎人时常去百姓家抢粮的事吗,如今有了这样的好主意,一下子就把难题给解决了,想来村民们都该高兴坏了才是,这要是还不愿意,那就是傻的没边了。
    林三柱却想到了旁的,他摸了摸胸口乎乎的地方,“远秋啊,那给村民们建造房子的银钱从哪里来啊?”
    这臭小子,不会已打上这笔银子的主意了吧。
    不过,想到先前他们俩父子已商量好的,林三柱觉得,把银子用到这件事上,也没什么不合适的。还有,这笔银子本就是不义之财,花在百姓身上也算是做好事了。
    林三柱的话犹如一盆冷水,直接把在场众人泼醒。
    对啊,造房子的银钱从哪里来,要知道这可不是盖一间二间,而是上千间的房宅呢,哪来这么多银子盖啊。
    林远秋确实动了花那笔银钱的打算,否则大搬迁的事根本不可能完成。
    只不过他并不准备包办,不劳而获的事不管到了哪里,都不值得提倡。话说没有银钱可以花力气啊,再说,若不用了心,就不知道去珍惜,也没了参与其中的喜悦。
    何况,除了这些,林远秋还有其他计划在内呢。
    想了想,林远秋问道,“若换作你们是村民,衙门分了不用花银钱的宅基地给你们,那么接下来你们会怎样做?”
    ……
    第189章 作坊
    他们会怎么做?
    有这样的大好事,当然是赶紧把房子盖上了。不然时间拖的太久,官府要是反悔了把地收回去咋办。
    从当初与大哥分家另过,到后来自家有了银子后的两次盖新房,老林头也算盖过好几回房子了,自然很清楚建造房子的所有流程,以及盖样子的所需用材。
    是以这会儿的他,不假思索地答复道,“若换做祖父,得知衙门竟然分了不用银钱的宅基地给咱家,肯定马上安排你爹和你大伯他们去山上砍树,好把木梁和檩条先给备上,这样等日后官府下令盖房时,咱家就不会有一丁点的耽搁了。”
    林远枫听后忍不住点头,“爷说的没错,这事换做是孙儿,自然也赶紧预备上盖房子的木料,对了,那夯墙或是做泥砖的土,也得多多准备上才是。”
    所谓夯墙,就是把泥土填到木头制成的墙型模具内,再用夯杵和拍板把里面的土夯结实。等拆下模具,一块约摸一米多高的墙就建成了,然后再往墙上架起模具再填土再夯,就这样一层层的把墙建上去。
    至于做泥砖,顾名思义,就是把泥巴做成砖块的形状,而后等晒干之后就能造房子了。
    而不管是夯墙还是做泥砖,对时下百姓来说,都不是多难的事儿。由此可见,真要是盖房子,这方面的人手肯定是不缺的。
    原本听小孙子说起搬迁的事,老林头还觉得不太切合实际。毕竟盖房子啥的可要花费不少的银子,乡下人大多都在地里刨食,哪来这么多银子在城里盖新房啊。
    可这会儿,老林头突然发现,那做木梁、柱子和檩条的木料山上就有,而泥土更是到处都是,塞北这儿多的是土坡,想就地取材建造房子,最是容易不过。
    可见,村民们只要肯花力气,根本用不了多少银钱,就能把房子顺顺利利的盖起来。
    “爹,那瓦怎么办?”林大柱表示盖房子的瓦片还没算进去呢。
    林二柱一听,也连连点头,“对啊。盖房子没瓦可不行。”
    那夯墙用的泥巴与木梁檩条能就地取材,可屋顶上的瓦是无论如何都要花银子买的。
    在林大柱和林二柱看来,这买瓦的银子,可不见得所有村民都能拿得出。
    林远松和林远槐,还有林远柏,三人听后也是点着头。
    记得当初他们家盖小高山村的那些房子时,单是买瓦,就花了二十多两银子。
    虽这会儿村民们盖的房子,肯定不如他们小高山村的房子大,可花上三、四两银子买瓦片,绝对是要的。
    而这当中,若是有村民买不起瓦,那么盖房子的事,怕就有的拖延了。
    老林头却不这样想,他看着老大老二,还有几个孙子说道,“你们难道忘记咱家先前是啥样的了,那会儿咱们家的屋顶不都用茅草盖的吗。其实不光是咱们家,村里好些人家的房子也都用的茅草屋顶,盖这样的房顶只需花些力气拾掇好茅草就成,哪还需要花银子。”
    老林头的意思明显,没有银钱买瓦的人家,大可以用茅草来盖屋子啊。这次从京城一路过来,那沿途看到的屋宅,也都是土胚墙、茅草屋居多。所以盖茅草房太正常不过,届时只要绑的厚一些,铺盖均匀,就不用担心会漏了雨水,或是灌风进来。
    对于老爹的话,林三柱是非常认同的,“爹您说的没错,买不起瓦的人家,就先用茅草盖着,等日后手头宽裕了,再把屋顶换成瓦片的也不迟。至于茅草,那就更不用愁了,咱们刚进永宁地界时,那官道两旁就长着不少,到时正好可以把它们割了盖房。”
    一听要割城郊的那片茅草,钟荣忙开口说道,“亲家此提议极佳,先前看到那连成片的茅草时,我还担着心,想着要是里头藏了匪徒或是山戎人,咱们根本就发现不了,依我看,那儿的茅草确实该清除了为好。”
    郊外的茅草地足有半人多高,且还是一大片一大片的长着,这样的地方,往里躲上一、两百个人绝对是轻而易举的事。
    当时钟荣就在想,等有了空,他一定要跟女婿说说,让派人把这些茅草都给处理了,这样才不留隐患。
    钟荣的话,让在场众人忍不住惊起了一身冷汗。
    对啊,那茅草长得这么茂盛,里头藏人实在太容易不过,他们咋就一点都没想到呢。
    林三柱也是,当时他看到那片茅草地时,想到的确是笤帚、扫把,觉得这要是在京城,他和大哥二哥还有侄子们做笤帚卖,到时就算卖二文钱一把,这么多茅草都能挣上不少。至于为何要在京城卖,当然是因为京城人多有销路了。
    至于林远秋,他可以肯定,自己看到那连成片的茅草地时,并未往安全上想。
    果然术业有专攻,岳父不愧在泾州军营多年,警惕性要比他们强得多了。
    所以,自己让岳父帮忙看顾着兵营,绝对是明智的做法。
    说好了搬迁盖房的事,接下来林远秋又说起了自己的另一件打算。
    “爷,奶,趁着此次村民们盖房,孙儿想在城里盖两间大作坊。”
    老林头诧异,“盖大作坊做啥?”
    在场其他人听后也同样不解,好好的盖大作坊做什么。
    林三柱立马就想到了柿饼上,“远秋,你的意思是,咱们家盖了作坊,好做吉祥如意饼的生意?”
    听三儿子这么一问,吴氏和老林头,倒是很快想起郊外到处可见的柿果林了。
    林大柱和林二柱,还有林远枫林远松几个也想起了这事。永宁州这边的柿子树可有不少,届时定能做出许多的柿饼出来。
    只不过做吉祥如意饼,最多两个来月的活计,没必要一口气盖两间作坊出来吧?
    难道远秋(五弟)这是准备把家中绣品买卖也做起来?
    想到这里,屋里几人顿时眼睛一亮,这样他们不就跟在京城时一样,家里又有挣银钱的营生了。
    在场最纳闷的,恐怕就是钟荣、钟锦安,还有钟锦华了。吉祥如意饼他们是吃过的。每次送年礼时,林家都会拿了过来,钟荣还记得那软糯香甜的味道呢。
    至于吉祥如意饼具体是怎样做成的,钟荣父子三人并不知晓。只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最主要的是,哪有地方官在自己辖地明目张胆开作坊挣银子的啊。
    这要是被人知晓了,被参上一本是肯定的。
    老林头和林三柱他们,倒是没想到这上头上去。此时他们心里不解的是,为何好好的,远秋居然想起开作坊来了。
    面对家里人的疑惑,林远秋说出了自己的心中想法。
    “爷,奶,孙儿让村民们迁至城里,除了想保他们不受山戎人的侵扰,还有就是想让整个永宁州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可好日子单靠几户人家做营生肯定不行,孙儿自然还得想法子让他们有事做,让大家都能挣上银子养家糊口。而咱们家开了作坊,正好可以让百姓们来作坊干活挣工钱了。”
    虽不知道最后效果如何,可总要试一试才能知道。
    至于卖吉祥如意饼,以及绣品的收入,自然都算林家的。
    话说,那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缺德事,林远秋肯定不会去做。
    可林远秋也不会高尚到把挣得的银子傻傻奉献出去,自己一家老小几十口人,外加几十个下人,又不是靠空气活着的,当然需要银子养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