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5章
    池闲将下巴从他肩上抬起来,松开怀抱,悠悠地说:“那你打算什么时候给我一个名分?”
    提到这个话题,姜霁北忍不住转过身,面对着池闲,憋着笑问:“是我不想吗?”
    他们很早以前就打算登记结婚了,但每次都会有各种莫名其妙的变故阻碍他们。
    要么是出门前姜霁北突然被合作方紧急叫走,要么就是刚到民政局门口,池闲就临时接到国际交流会议的通知。
    但岔子还是姜霁北这边出得多一些,毕竟比起枯燥无味的科研界,大老板的生意场要更精彩一些。
    姜霁北的节外生枝一多,池闲的怨念就越来越深。
    池闲盯着姜霁北看了一会儿,突然一把搂住他的腰,咬牙切齿地问:“我现在合理怀疑你是故意的,你该不会是后悔了吧?”
    “我疯了吗我?”姜霁北被池闲箍着腰,只能憋着笑,一本正经地拍拍他的后腰,“我好不容易才把我的公士从恶龙手里抢回来,我这时候后悔,图什么啊?”
    “那谢谢你啊。”池闲面无表情地说,“那请问,我该怎么回报你呢?”
    姜霁北没说话,用戏谑的眼神盯了他一会儿。
    看着姜霁北那张笑吟吟的脸,池闲已经没有耐心等他回答了,他直接掐住姜霁北的下巴,低头亲他。
    那张英俊的脸薄情又冷漠,只有在看姜霁北的时候,眼中才会涌上几分柔情。
    姜霁北闭上眼睛,任由池闲贴着他的嘴唇,让温热的唇舌从唇缝长驱直入。
    “不用客气,”他的嘴角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以身相许就可以了。”
    “那什么时候去民政局?”池闲威胁般地用牙轻轻咬了咬姜霁北的嘴唇,手也跟着伸进他的浴袍里,“我已经迫不及待想报恩了。”
    “明天,明天就去。”姜霁北搂着池闲的后颈,从唇缝中漏出含糊不清的回答,“就算天塌了也要先把这婚结了。”
    作者有话要说:  池闲:恨嫁攻就是说。
    第121章 番外2
    [一]
    池闲和姜霁北谈恋爱的时候算是早恋, 那会儿姜霁北已经十八岁了,但池闲只有十六岁。
    最开始的时候,两个人都没有刻意地去告诉周围的朋友恋爱的事情, 除了亲近的几个好友,大家一直以为他们是单纯的兄弟关系。
    对于姜霁北而言,弟弟变成男朋友倒也没什么不习惯, 每天还是该干吗干吗。
    但池闲不一样, 自习课的时候坐在座位上写题,写着写着开始发呆, 呆着呆着突然扬起嘴角, 露出莫名诡异的笑容。
    和他的人设完全相悖。
    他这种情况很常有, 次数多了, 总有那么几次被同学无意中看见。
    同学们都在私下议论,池闲看起来像得了失心疯。
    [二]
    姜霁北人缘好, 就算毕了业, 在学校里依然有不少眼线,自己男朋友疑似失心疯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耳朵里。
    知道原因的姜霁北自然啼笑皆非, 决定好好问问这小子。
    等晚上回家, 家政阿姨准备好饭菜后就去打扫卫生了。
    在只有两个人的饭桌上,姜霁北提起白天的传闻, 饶有兴致地问:“你说,你是不是恋爱脑?”
    “我是啊。”十六岁的少年喝了口热汤, 从碗沿上抬起一双蓝眼睛, 答得理直气壮,“我这不还是热恋期吗?”
    池闲的厚脸皮程度让姜霁北叹服,但紧跟在后面的那句“热恋期”让他也忍不住扬起唇角。
    “才刚开始呢。”姜霁北用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桌子,清清嗓子, “这就算热恋了?”
    “是啊,”池闲放下碗,单手支着下颌,笑眯眯地看着姜霁北,“男朋友。”
    [三]
    吃完饭,两个人在各自的房间忙碌。十点半的时候,姜霁北准时洗漱上床,靠着床头看书。
    在这个时代,纸质书已经成为了一种少而珍贵的收藏品,大家一般都使用平板阅读器,或者使用智脑投屏。
    没多久,房门被轻轻叩响。
    “进。”姜霁北抬眼往门口处望去。
    房门自动从左至右移动,少年颀长的身影出现在门外,怀里抱着一个枕头。
    因为背着光,姜霁北看不清他脸上的表情,只能听见他的声音:“哥,我可不可以和你一起睡?”
    姜霁北用指尖轻点屏幕,给书翻了个页:“过来吧。”
    得到应允,池闲抱着枕头走进来,房门在他身后自动合上。
    尽管他努力地掩饰着,但轻快的步伐依然出卖了他此刻雀跃的心情。
    姜霁北看在眼里,心中莫名想笑,却没有拆穿他。
    他低下眼,假装在看书,实际上用余光注视着池闲的一举一动。
    池闲走到床的另一边,弯腰将枕头放下。像是怕吵到姜霁北,他动作小心地揭开被子的一角,整个人顺势钻了进来。
    姜霁北感觉到身边的床倏地往下陷。
    他没有搭理池闲,只是把注意力转移回书籍上,继续阅读,池闲也不吵他。
    过了半小时,姜霁北感觉到有些困了,转头一看,发现池闲面朝着自己,侧躺在旁边,将一条胳膊垫在头下,一双蔚蓝色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他看。
    “不困?”姜霁北用手指给书页添加了一个书签。
    “其实有点困。”池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