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节
    不过出门在外就顾不上讲究了,刘衍和贾洪雨等人也都不是矫情的人,当晚便包下了一间大通间,将牛车上的四个酒坛子都搬了进来。
    第二天早上,贾洪雨先走一步,带着几名手下的家丁前去挨家挨户的给相熟的商贾送帖子,邀请这些商贾今天中午去赴宴。
    刘衍则是留下几名墩军在客栈内看守酒坛子,自己出去找了一家名为雨燕楼的酒肆,在这里定下了几桌上好的菜肴,至于酒宴上喝的酒,自然要用刘衍带来的那几坛子大盘堡烧锅了。
    邻近正午时分,刘衍带着几名墩军将那几坛子大盘堡烧锅搬了过来,没过一会儿贾洪雨也赶到了雨燕楼,笑着对刘衍说道:“刘总旗放心,事情都办好了。今天上午一共联系到十七家商贾,虽然这些人的生意有大有小,但都是贩卖各类货物,在各地往来贩运的行商,认识的人多,去过的地方多,有往来的商贾朋友也多。”
    刘衍笑着说道:“那就好,今天咱们便在这里不醉不归!”
    “哈哈!”
    贾洪雨大笑着说道:“那些人要是喝过咱们的大盘堡烧锅,估计以后就再也喝不下去别的酒了。”
    “刘总旗的这个办法也真是绝,今天咱们就算什么都不说,只凭这一顿酒菜,便可以让那些商贾上赶着帮咱们卖酒!”
    没过多久,贾洪雨请来的商贾便陆续过来,刘衍和贾洪雨热情的将众人迎了进来,众人分坐了三桌,刘衍和贾洪雨自然都是坐在主桌上。
    “来,上酒!”
    贾洪雨迫不及待的大声招呼着,几名墩军便搬来酒坛子,一名墩军刚刚打开了一坛酒,满屋子便都是一股浓烈的酒香,所有商贾都诧异的看了过来,每个人都瞪大了眼睛,不可思议的看着那几坛子酒。
    其中一个坐在主桌上的商贾更是站了起来,回头看着刘衍和贾洪雨说道:“刘总旗、贾总旗,这是什么酒,竟然如此醇香!”
    其余的商贾也开始七嘴八舌的询问起来,还有几个商贾顾不上礼仪,直接跑到开了的酒坛子旁边,自己倒了几杯酒,迫不及待的喝了下去。
    “好酒,真的是好酒啊!”
    “我这辈子都没喝过这么好的酒,我看就算是皇宫大内里面的御酒也不过如此!”
    这一下,十七个商贾顿时炸开了,纷纷将刘衍和贾洪雨围在中间,商人的本性顿时就暴露出来,纷纷询问这是什么酒,哪里能买到,价格如何等等。
    贾洪雨看了刘衍一眼,见到刘衍点头示意,于是便站起来大声说道:“诸位,诸位!大家都静一静,听我说。”
    十几名商贾瞬间就安静下来,齐刷刷的看着贾洪雨。
    “实不相瞒,今日我和刘总旗宴请诸位,就是为了这大盘堡烧锅!”
    “大盘堡烧锅?”
    “原来这好酒是大盘堡烧锅啊!”
    “没错!”
    贾洪雨笑着说道:“这边是我身边的大盘堡甲长、刘总旗酿制出来的,诸位如果有意的话,可以与刘总旗协商,我想刘总旗会给诸位一个不错的价格的,诸位可以一起经销嘛!”
    这下,刘衍顿时成为了所有人的焦点,于是便站起来抱拳说道:“诸位,既然诸位都对大盘堡烧锅感兴趣,那我也就不绕弯子了。”
    “刘总旗请讲!”
    “到底是什么价格啊?”
    刘衍说道:“我大盘堡酒坊下个月便会正式出售烧锅酒,下月初一诸位便可以前往王家庄大盘堡进货。至于价格的话……”
    刘衍临来之前已经计算过成本和价格,现在一石高粱,也就是一百二十斤的高粱可以产出七十斤左右的白酒,而这一石高粱的成本在二百二十文左右,再加上人工、酒曲、酒粮和酒坊的各种消耗,核算下来的话一斤二锅头的成本只有六文钱。
    而酒坊现在有天锅四口,一天便可以消耗十六石高粱,出酒一千一百二十斤!
    当然这些都不是什么陈酿好酒,都是当天出产的二锅头。不过这已经足够了,刘衍在出发前定下的价格便是一斤二锅头七十文,这就是所谓的出厂价。
    按照这个价格计算,大盘堡酒坊一个月的收入至少有一千七、八百两银子!
    这份收入暂时还比不上晒盐场和肥皂工坊,不过刘衍却很满意,毕竟酒坊刚刚筹建起来,将来还会逐步扩大的,将来的收益将会非常可观。
    于是刘衍说道:“一斤七十文,如何?”
    “当真!”
    “刘总旗可不要反悔!”
    “咱们现在就画押,我要定下五百斤!”
    “我要三百斤!”
    “一千斤,我要一千斤!”
    “我要一千五百斤,不!两千斤!”
    这顿酒宴根本没有人动筷子,所有人都围着刘衍签字画押,随着一份份契约的签订,这十七名商贾便向刘衍抛出了三万四千六百斤的订单,折合白银两千四百多两!
    刘衍与众人签订了订单之后,还不忘顺便推销了一波肥皂,这十七名商贾听闻今年传得沸沸扬扬的肥皂竟然就是大盘堡出产的,顿时又是一阵惊呼。
    王炆镇出售的肥皂全都是面对灵山卫上下的官吏和军官,这些人有钱、会享受,对肥皂的需求量非常大,根本不愁销路。
    所以王炆镇根本没跟各地商贾取得联系,只是作为礼物送出去了一点点。
    这些商贾早就想经销肥皂了,可是苦于找不到货源,现在好了,货源就在眼前!
    于是这十七名商贾纷纷又补了一份契约,向刘衍定下了大批的肥皂,刘衍与众人约定同样是下月初一交付。
    对此贾洪雨没有任何意见,在临来之前刘衍、贾洪雨也跟王炆镇通过气,反正也没有抢夺王炆镇的“市场份额”,王炆镇自然没有意见。
    第七十二章 增加肉食
    刘衍又在古镇待了两天,便心满意足的带着大批订单回到了大盘堡。
    此时已经是十一月底,距离交付大盘堡烧锅酒和肥皂的期限已经没有几天了,不过刘衍却并不着急。这几天酒坊的产量一直在增加,四口烧锅同时发动起来,再加上苗绍带人采购的大批量酒曲、高粱等原料充足,准备订单上的数量并不是难事。
    而肥皂就更不用说了,从前两个月开始,刘衍在供应王炆镇那边的时候,便一直在储备库存,为的就是今天开辟自己的销售通道。
    于是刘衍回到总旗官厅之后,便派人将王芸禾与陈江氏请来,将酒坊和肥皂工坊的订单交给二人,嘱咐二人尽快备齐。
    自从上次王靖、王芸禾前来参观酒坊,刘衍回到总旗官厅便与他们父女二人长谈了一次。
    刘衍当面毫不掩饰的表达了自己对王芸禾的仰慕,提出让王芸禾留在大盘堡,专门负责打理新建的酒坊。而酒坊的高粱供应则由王靖负责。
    这样的事情对于王靖、王芸禾父女来说,算是天上掉馅饼一般。王芸禾不但可以仅此机会与刘衍更进一步,还可以掌控一个日进斗金的酒坊,领取一份丰厚的薪酬。而王靖更是不得了,可以预见大盘堡酒坊今后的产量将会非常巨大,所需的高粱数量也会是一个海量的数额,这对于王靖来说就意味着财富,意味着白花花的银子!
    所以王靖当即便答应了下来,而王芸禾还有些不好意思,扭扭捏捏的才点头答应。
    此时王芸禾与陈江氏看着数额不小的订单,都是喜上眉梢。
    陈江氏自然知道刘衍和王芸禾之间的情愫,二人互相仰慕,只是谁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
    于是陈江氏笑着说道:“好了,既然甲长已经吩咐了,那我就先走一步去准备好了,免得在这里碍了未来主母的眼。”
    说完陈江氏便在王芸禾娇羞着跺脚声中,笑着离开了。
    刘衍也没想到陈江氏会来这一手神助攻,尴尬的说道:“这几天在酒坊那边辛苦吗?”
    王芸禾“嗯”了一声,然后便转移话题说道:“对了,这两天我看堡内的饭食多是青菜,现在咱们堡内军户的手里都有些钱财,却苦于堡内没有肉食售卖,前往别处采买很是不便,所以堡内军户多有怨言呢。”
    “哦?”
    这段时间刘衍还真没顾上这些,于是便说道:“此事我知道了,这两天我便想办法解决一下。不过现在我想说一说咱们的事情,王姑娘你看……”
    刘衍还没说完,王芸禾便哎呀一声,说道:“有话你跟我爹去说,与我说这些干嘛!”
    说完,王芸禾便拿着那份订单跑掉了。
    刘衍摸了摸鼻子,自言自语道:“我还没说完呢。”
    随后刘衍便坐在椅子上思考王芸禾提出的肉食问题,如果大盘堡内没有多少可供食用的肉食,不仅仅是堡内军户吃不好的问题,更会关系到刘衍手下墩军的战斗力。
    因为只有提供足够的肉食,才可以让墩军们身体强壮,让他们有体力忍受高强度的军事训练,使他们将来成为精锐部队。同时足够充足的肉食还可以减少墩军发生夜盲症的概率,使刘衍将来多了一个夜袭的强大攻击手段。
    现在刘衍手下的各旗墩军每个月都会进行考核,优等者为上等墩军,合格者为中等墩军,不合格者为下等墩军,连续三个月考核都不合格者,立即逐出墩军序列。
    刘衍由此想到,既然墩军的武艺可以用等级来区别,那众墩军的待遇也要区分开来。在同级军饷相同的大前提下,以后武艺考核为上等的墩军,每天可以吃四两肉,武艺为中等的墩军,每天可以吃二两半肉,武艺为下等的墩军,每天可以吃一两半肉。
    此时大明一斤为十六两,约为后世的六百克。武艺为上等的墩军,每天吃四两肉,近一百五十克,已经相当于后世小日本陆军昭和六年的伙食标准了,不可谓不高。
    不过就算如此,刘衍的六旗墩军一年下来吃的肉也不少,这还不算堡内其他军户百姓对肉食的需求。而且随着刘衍势力规模的扩大,这肉食,将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眼下大明的肉食较为单调,除了猪羊,就是鸡鸭鱼等。而且眼下大明各地的灾害越来越严重,大江南北一样的物价飞涨,据守去年灵山卫城一口猪的价格竟相当于一头耕牛,如果都要买肉吃,即便大盘堡现在比较富裕,也难免吃不起,所以刘衍决定还是自己养算了。
    思索了一番之后,为了避免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刘衍决定饲养的肉食来源尽量杂一些,除了猪羊,鸡鸭鱼都要养。
    不过灵山卫的环境显然不能大规模养羊,这里是山东南部沿海地区,没有大片的草场来养羊,只能便随便养一些就好。刘衍还是倾向于养鸡,养鸡的成本比较低,不但可以圈养,还可以放出去自己找食吃,不用怎么操心,鸡还可以下蛋。
    同样养鸭也是如此,可以放到河里去吃鱼虾,同样鸭也可以下蛋。如果赶上了蝗虫灾害,还可以赶着那些鸡鸭到田里去吃蝗虫。
    不过让刘衍比较头痛的是,鸡鸭的传染病多了点,一个鸡瘟过来,可以死得一只鸡都不剩。
    同样养鱼的成本也比较低,还可以建在猪栏下面,而且猪粪、鸡粪、鸭粪都是很好的饲料,可以大大减少塘鱼对饲料等食物的需求。遗憾的是养鱼需要很多水,虽然大盘堡在沿海一带,可是淡水资源也不丰富,只有一条南河比较近,但是水流也不是很大。
    最后考虑到出肉率的问题,刘衍决定还是以养猪为主,养鸡鸭鱼为辅,实行多种牲畜经营模式。
    不过这时候养猪也不容易,这时候大明朝的猪并不是后世的那种白胖的家猪,后世的那种白猪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外来种。
    此时大明的家猪是通体黑色的,就是后世所说的柴猪,养一年也不过一百三、四十斤,最多也就是一百五十斤左右,生猪出肉率大概便是七十斤到八十斤肉。达到两百多斤的大肥猪约要养两年。
    而且这个时代也没什么剩饭剩菜之说,人都不够吃了,猪还有得吃?所以家猪只能吃猪草加些糠,也是需要大量的人手出去讨猪草。
    而且大规模养猪,会下仔的母猪与众多的小猪仔也不好找,思来想去刘衍决定先养一百头猪,后续再慢慢扩大规模。
    刘衍决定大规模养猪的消息传出后,当时就在大盘堡内成为热门话题。
    小旗官苗绍被刘衍派去购买猪仔,以及鸡仔、鸭仔、鱼苗,羊羔等牲畜,苗绍随即带上一队墩军,又带足了银子,还有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军户等,直奔古镇巡检司,然后去了灵山卫城,最后才买齐了刘衍需求的畜类苗种数量。
    在苗绍带人去购买畜种的同时,刘衍也调了一批的大盘堡军户,在西通渠一带建了一个畜场,并且还靠着南河的位置挖掘了两处鱼塘,准备养鱼。
    猪羊等当然不能养在堡内,只得建在堡外。在西通渠的末端,这里已经淤塞废弃,由于大水车的引水灌田,水流到了这里,便汇成了一片的水洼之地。
    刘衍让人在这里挖了两个鱼塘,在鱼塘的上方用土垫高,在这里建了几个猪圈。在猪圈的旁边,又建了一些的鸭圈与鸡圈。
    以后猪吃猪草与糠,鸡鸭或是吃猪的粪或是自己出去找吃的。而下面池塘里的鱼则可以吃猪粪、鸡粪与鸭粪。这些粪吃不完的,还可以拿去肥田。如此便形成了一种循环饲养方式。
    此外在距离畜场不远的地方,隔着一片洼地与水沟,刘衍还调集一些军户在那边种了十几亩的菜地,以供养大盘堡的军户吃用。菜地的肥料,就可以取之于各种鸡鸭猪粪。
    刘衍如此新奇的规划,不但让大盘堡的军户们感到新奇,就是此后王家庄、夏河寨前千户所与古镇巡检司的军民闻听了,多有好奇地赶过来看热闹。
    其实刘衍的做法并不新奇,这种循环饲养方式,在大明万历年间,就有苏州常熟一户叫谭晓的人家做过,据说当时还取得了非常好的收获,只是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之后也没有推广开来。
    转眼到了十一月三十一日,小旗官苗绍带着那些军户浩浩荡荡的回到了大盘堡,买齐了刘衍所要的东西。
    此行苗绍带人跑了很多地方,最远到了灵山卫城内,他向刘衍汇报此行经历时,嘟嚷的只是骂现在大明物价之贵,往日一头小猪仔只要银六钱,现在则要一两多。往日一头可产仔的老母猪只要银钱十两,现在升到了十三两。加上购买鱼苗,以及鸡鸭苗的开销,此次苗绍带出去的八百多两银子一点没剩,全都花光了。
    不过刘衍却并不心疼,反正现在对于自己来说,几百两银子已经不算什么大事了。现在猪仔,鱼苗等买齐后,这个西通渠畜场便也开始正式运转,大盘堡的军户百姓和一众墩军可以获得稳定的肉食供给,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于是刘衍让陈江氏选用了一批大盘堡的妇女,以及一些老弱男子,还有一些有劳动能力的孩童去放鸭放羊,养猪种菜。
    他们的月粮工钱同样也是由堡内支付,这让这些得到工作的大盘堡军户都很高兴,他们又多了一条补贴家用的路子,让家人可以过得更好。